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能源战略寻求突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 11:46 商务部网站

  中国的石油需求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因素在全球石油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石油需求稍有变化,便可搅动全球油价。国际能源机构(IEA)称,世界石油需求中的1/3是由中国拉动的。而中国的能源战略却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这种被动既有我们自身的因素,也有大国利益集团相互制约和牵制的因素。

  预测不准陷入被动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北京石油大学专家庞昌伟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的能源需求预测体系太差,对自身需求的预测常常发生偏差”。他介绍说,实际上,日本和美国每年的石油需求都大大高于中国。美国的石油消费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4,日本年石油需求也达上亿吨。但是,这两个国家的石油需求比较稳定;其次,两国的石油战略研究体系相当完备。而中国每年的石油需求都在不断地高速增长,又缺乏准确的预测,预测往往低于实际需求,因而,在石油战略博弈中,往往受人钳制,难以取得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石油战略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长期意义的体系。缺乏这种保护性的体系,我国的能源危机也就难以避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2622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9112万吨。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外贸依存度已经逼近30%。最迟在200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就将突破1亿吨大关。IEA在其《石油市场报告》中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并且中国的工业和交通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趋势方面的资深研究人士分析称,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对原油消费需求自然也会增加。对于这种高速度的需求增长,我国不但无法预测,而且也缺乏基本的控制能力。无法控制自身的需求,也是中国能源战略陷入被动的一个原因。

  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无法准确认识到并且控制我国能源需求的中长期走向,将使中国能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有消息称,中国目前有意组建能源部,以期通过国家能源部这一更高的机构对国家能源结构和战略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国博弈中国布局

  中哈石油管道开工在即,开工后预计初期输油量为1000万吨/年,之后可扩大到2000万吨。而据某位权威人士透露,美国和俄罗斯都对我国向中亚伸出的这条“油喉”有所不满。美国在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谈判初期就通过各种外交和经济上的手段对哈萨克斯坦施加压力,其目的就是控制全球的能源格局,另外,美国在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对话的同时,仍不忘记遏制俄罗斯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竭力排挤俄罗斯石油公司参与伊拉克石油开发。同时,改变欧俄北部和西西伯利亚石油的出口方向。另外,与俄罗斯争夺对里海盆地石油出口流向的控制权。美国通过达到上述目标来追求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维护本国的能源安全。在所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短缺所起到的瓶颈制约作用都是非常巨大的。

  而俄罗斯近年来的一系列举动的目的也无疑是在能源博弈中占优。先是在安大线、安纳线上左右摇摆,继而改变管道源头,随后又与哈萨克斯坦签订协议,规定每年经俄管道出口哈石油1750万吨。其实俄罗斯与美国争夺里海盆地油气资源、成立独立于欧佩克的油气供应组织、利用自己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条件做原苏联油气资源国首领的意图已有所表现。“独联体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呼之欲出,其实独联体石油输出量是非常大的,足以与欧佩克相抗衡,建立这样一个利益上同进退的组织,将实现俄罗斯控制远东地区乃至全球能源格局的设想。

  日前,俄罗斯宣布提高石油出口关税,俄方此举无疑又将大幅提高我国能源成本,从而达到制约我国能源战略扩张的目的。

  面临着多个大国的能源战略全球性的竞争和挤压,某些专家建议,中国应该开辟新的能源线。我国目前也正在试图把能源外交开辟到新的区域。目前,中石化在推进伊朗石油项目上进展颇大。中石化已经进入多个伊朗主要油田的开发。中石化在沙特油田资源上也获得了沙特东南部的鲁卜-哈利盆地里的大部分油田项目。中石化另一个重点项目为科威特北部油田增产项目,该项目包括靠近科威特和伊拉克边界的四个油田,剩余可采储量约58亿桶。

  东临暹罗湾、西濒安达曼海、最窄处仅40多公里的泰国克拉地峡最近成为“候选热门”。《远东经济评论》和伦敦《金融时报》都认为:在克拉地峡铺设石油管线工程对中国的好处是:减少海运与石油成本,增强中国的军事战略安全。据港台媒体报道,最近,在泰国和中国以及日本的共同推动下,人们准备在这条古代繁忙的东、西方贸易通道上开凿运河并铺设一条输油管道。然而,国内对开通克拉地峡是否划算、是否更为安全普遍存在质疑。

  与此同时,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在“2004年中国能源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上提出,在缅甸修建新的石油通道,破解我国受困于马六甲海峡的能源困局。设想中,来自中东或者非洲的石油,将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线直达云南。这个“印度洋线路”比传统的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近1200多公里,而且要安全得多。这一设想目前还在论证阶段,如何实施还无法预见。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