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影响力扩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 22:54 《新财富》 | ||||||||
近两年,基金的长足发展,QFII的推行,令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壮大,证券分析师的重要性也因此日益凸显—他们不再仅仅为公司内部机构提供后台的智力支持,也更多地通过外部服务直接实现自身价值。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人心,分析师的影响力也将更为彰显。 目前,全国已有证券投资咨询机构110家,从业人员超过1500人。券商研究机构中的分析师由于人员集中、素质较高等原因成为其中的主力军。他们也是此次“《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重点关注对象。此次活动中,有126位基金经理将选票投给了他们所熟知和认可的“最佳分析师”。他们管理着此次调查截止时(今年4月6日)市场中所有的116只证券投资基金和12只社保基金。这些基金累计资产达2500多亿元。分析师对投资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研究报告注重质量 分析师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其研究报告中。目前,分析师的报告已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定期专业报告转变,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宏观经济及行业基本面的分析。他们的报告已成为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重要参考工具。我们的抽样调查显示,研读、筛选分析师的报告,是每个基金经理进行投资决策前的必修课。一位基金经理明确表示:“我们对上市公司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研读分析师的报告来完成的。” 一般而言,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大部委、协会及交易所等部门定期公布的数据;专业媒体和知名咨询、资讯公司发布的相关数据与消息;行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如金融工程部等)经过处理后的统计数据。 除此之外,为了对行业及公司进行研究,实地调研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过去一年中,八成以上的“最佳分析师”对他们跟踪的80%以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调研,其中更有46%的分析师调研了其跟踪的所有上市公司。只有不到10%的“最佳分析师”仅考察过不到一半其跟踪的上市公司。甚至到深圳接受本刊拍照的机会,也被上榜分析师利用起来,对当地公司进行调研。 服务对象不断扩大 分析师对内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券商内部的相关部门,如证券投资部、资产管理部、经纪业务部及投资银行部等。过去一年,50%以上的“最佳分析师”为这些对象提供过3次以上的报告或咨询。 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不断扩大,为其服务也成为分析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除占较大份额的基金管理公司外,其他客户如QFII、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等也逐渐增加。此外,为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提供咨询也列入了分析师的工作中。今年当选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都同时为基金管理公司、QFII提供研究报告;90%以上的分析师还为社保基金、保险公司提供报告;70%以上的分析师同时为商业银行及信托公司提供服务;此外,还有45%的分析师表示为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提供过咨询(图1)。我们的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最佳分析师”对外服务已经占到总工作量的60%以上。服务对象的扩大,也使分析师对于投资的影响力日益加大。 “外部评价”更能体现价值 国内多数证券研究机构都是所在证券公司的一个下属部门,因此,分析师与所在证券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投资银行、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这些业务都直接冲击着证券分析师的“独立性”。于是,在很多情况下,当客户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分析师就处于一个两难境地。 我们对今年上榜的“最佳分析师”的调查显示,当研究报告内容与所在公司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有65%的分析师会“坚持向客户提供原有结论”,有35%的分析师会选择一些变通的方式,如“与有关各方进一步协商”、“不提供原报告,只口头交流原结论”或是“提供分析与建议相对缓和的报告”,甚至干脆“不把研究报告提供给客户”(图2)。
不过,尽管“独立性”问题依然存在,但我们发现,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表示以客户利益为重的分析师大幅上升。可见,今年机构客户的发展壮大已令分析师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向“得到客户或公众的认可”。 根据我们对研究机构的调查,对于刚进入公司的分析师职称的确定,研究机构的主要衡量依据排在前三位的是:从业经验;内、外部服务水平和质量;学历。而到分析师职称晋升时,研究机构更看重的前三大因素依次是:内、外部服务水平和质量;工作态度;外部的评价。由此可见,“外部评价”越来越受到研究机构的重视。 这也恰巧与我们对分析师进行调研的结果相吻合。最佳分析师在回答“内部服务还是外部服务更能体现您的价值”时,57%的分析师认为外部服务更能体现个人价值,43%的分析师认为内部服务与外部服务同等重要,没有分析师认为只对内部服务更能体现自身价值。较之去年的结果(相对应百分比为25%、65%、10%),外部服务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图3)。
收入处于较高水平 九成以上的证券研究机构建立了研究人员技术序列工资。75%的研究机构中,分析师最低月收入为4000-6000元,60%的研究机构中分析师的最高月收入可以达到1-2万元。八成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分析师的收入水平在公司同类员工(无职务)中处于中等或中上水平。 这与我们对“最佳分析师”进行的薪资水平满意度调查结果是基本相吻合的。有67%的分析师对目前的薪资水平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有33%的分析师对目前的薪资水平不满意(图4)。较之去年(相应百分比为80%、20%),对薪资水平不满意的分析师有所增加。
行业流动性相对较低 在接受调查的证券研究机构中,九成以上的机构高峰年份分析师人数与目前人数对比结果变动在5人以内。3家人员变动较大的机构负责人表示,这些变动是“由于人员自然流动或者机构理念变化导致的正常调整”。整体而言,分析师行业人员相对稳定,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 这也与我们对“最佳分析师”的调查结果相一致:有95%的分析师表示满意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兴趣所在”是其最重要的理由。此外,职务上的发展空间、理想的收入水平、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培训深造,也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但也有5%的“最佳分析师”并不满意自己的职业。他们由于个人的志向由研究转向投资等其他方面,或者是觉得收入水平不够理想、缺乏培训和深造机会等原因而离开了分析师行业。在我们了解到的已经离开原研究所的分析师中,80%以上已转投基金公司的投资部或研究部供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