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进口危机”警示农产品安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 09:43 经济参考报 | |||||||||
本报记者:王小波 尽管立秋后不少地区气温开始转凉,但大豆加工业根本感受不到一丝凉爽,因为一场大豆“进口危机”,让众多企业正在生死存亡边缘痛苦煎熬。 去年11月份至今年4月份期间,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猛涨,缺乏国际市场经验的我国企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绪岷指出,此次大豆“进口危机”,将对我国大豆市场格局以及相关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而由此暴露出的农产品产业安全问题,更应引起各方警觉。 自1996年以来,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大豆进口数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大豆成为我国第一个放开进口的大宗农产品。2003年,我国进口大豆2074万吨。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1/3。 “中国本应在全球大豆定价机制中具有相当发言权,但事实并非如此。”北京珂玛美嘉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飞说,“除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经验外,定价机制不完善和贸易规则不公平是造成目前局面的重要外部因素。” 据了解,世界大豆主产区为美国以及巴西、阿根廷三个国家,但国际大豆贸易却掌握在以美国公司为主的近10家国际粮商手中,其中又以ADM、邦吉、嘉吉为主。 徐建飞说:“尽管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更多反映美国市场行情,并不能全面反应国际大豆供求状况,但我国企业向国际粮商购买大豆,却不得不按照芝加哥交易所的价格来作价。在这种‘南美种大豆、中国用大豆、美国卖大豆并决定价格’的格局下,中国企业很难掌握主动。” 商业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危及我农产品产业安全的又一大问题。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我国大豆行业的基本信息,如单产、种植面积、库存、压榨等情况,都缺乏准确的数据,也没有权威部门适时发布。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做决策时,往往主要参考美国农业部或外商提供的中国与国外市场数据。同时,国际粮商和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对中国何时进口多少大豆、何时在芝加哥结价却掌握得一清二楚。这就给某些国际粮商及投机基金操纵大豆价格提供了可乘之机。国际粮商和投机基金往往在中国企业进入市场之前把价格炒高,赚取高额利润,而中国企业对此却束手无策。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日加工能力达到500吨以上的90多家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6000万吨左右,而国内需求仅2500万吨左右。在这6000万吨加工能力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21%,民营企业约占一半左右。外资控股企业占26%,主要是上述国际粮商在国内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 有关专家预测,这次危机将使我国大豆加工行业重新整合,跨国公司左右我国大豆加工、植物油市场、饲料市场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认为,从实际情况看,跨国公司对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的控制能力,目前远远超出了26%的水平。因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此次危机之后,估计国际粮商将加快推进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加快收购兼并的步伐,而元气大伤的国内企业很难与之抗衡。届时,国际粮商在中国大豆进口、加工方面的控制能力将大大增强,这种影响力还将通过植物油、豆粕等下游产品,向饲料行业、食品行业渗透。”田仁礼进一步分析。 “大豆是我国第一个放开进口的大宗农产品,大豆行业也是较早进入国际市场、与优势明显的世界‘顶级高手’博弈的农产品行业,在此过程中遇到的理念、政策、规则、知识水平、资金实力及管理等问题也较早暴露出来。事实上,大豆加工业的问题在其他农产品行业也或多或少存在。希望此次‘大豆进口危机’,能引起更多关注。” 徐建飞特别强调说,“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此次大豆进口危机中,有的企业过多参与了期货投机,损失非常大。这个教训告诉我们,投机不是我们的强项,更不应成为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要扎扎实实做好实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