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质疑不良资产处置数量激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09:09 中国经济时报

  不良资产从商业银行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之后的处置效率,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考核监督,似乎一剥离出去,不良资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际上不良资产的剥离只是将灰尘扫到地毯下面而已;不良资产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中的回收水平,才是最终决定不良资产究竟会形成多大损失的关键所在。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为1.
中行新上网抵债资产 理想系列写字楼热租中
无线精彩 无线雅典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89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9.15%,而到了第二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为1.52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5.59%,三个月之内不良资产余额减少了370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了3.56%。不良资产数量在短期内的大幅下降,主要是通过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的途径实现的。

  2004年6月21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还通过竞标的方式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共计2787亿元的可疑类贷款,其中包括中行的1498亿元和建行的1289亿元;其金额占第二季度不良贷款减少额3700亿元中的75.32%。通过这次剥离使中行、建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降至14.26%和8.77%。

  从资产管理公司的角度看,2004年第二季度的不良资产处置数量较一季度有很大的增长,而现金回收率却没有明显的增长。

  截至2004年6月末,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5672.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128.3亿元。第二季度的不良资产处置数量为385.8亿元,较一季度的193.1亿元上升了99.79%。同时,二季度的现金回收数量为73.5亿元,仅比一季度的60.7亿元增长了21.08%。

  上述趋势不得不使人们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效率产生了疑问。根据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对不良资产处置数量激增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和分析:

  第一,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受到处置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在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和方法没有重大创新的前提下,相同时间内处置的不良资产数量难以出现大的波动。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规定,国家赋予了资产管理公司多种处置手段:如债务追偿,债务重组,企业重组,债转股和阶段性持股,资产证券化,直接投资,破产清算以及经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从实际的处置情况看,债转股的工作进展有限;而资产证券化由于种种原因也迟迟没有实施。实际上,向外资打包拍卖不良资产就成为了资产管理公司快速、大宗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从2004年第二季度的相关资料分析,外资大宗收购不良资产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减少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第二季度不良资产处置数量激增的可信程度有待考察。

  第二,不良资产的处置数量受到市场承受能力的限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国内一些小规模的股份制资产管理公司、外国的大型投资银行和基金、极少量的民营机构。这些数量有限的参与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小市场,不良资产的竞拍结果往往也是非此即彼,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下,短时期内不会有大量的新增市场参与者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整个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承接和处置不良资产的数量不应有太大的涨落。

  第三,某些不良资产的处置价格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密切相关。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宏观当局加大了调控力度。从统计数据看,到2004年第二季度,宏观调控已见成效,特别是水泥、钢铁、电解铝、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过热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涉及上述行业的资产价值可能会不同程度受到低估。资产管理公司也在“目标考核责任制”的约束下不敢贸然出售这些不良资产。因此,不良资产处置数量在第二季度的激增是有待质疑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良资产处置数量激增,现金回收数量却没有明显的增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倾向。目前出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正在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寻求上市,这些金融机构都希望尽快达到有关监管条例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的要求。当前最为简便、快速的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的方法就是再次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致使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收购和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带有明显的行政财政干预色彩。国有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博弈所引起的风险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风险,降低了不良资产处理的成功率。

  因此,我们与其说是要质疑资产管理公司二季度不良资产处置进度的显著上升的真实性,还不如说是要质疑这一快速上升中可能蕴藏的潜在风险,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制度缺陷。考虑到一些银行急切寻求上市的动机,上市似乎成了推脱历史不良资产包袱的理直气壮的借口,成了一些导致这些不良资产的责任人逃避责任的机会,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中存在的市场化考核机制缺乏的弊端,更是放大了上述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