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高事件看网络的舆论监督功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00:23 新京报 | |||||||||
前天,人民日报下属人民网刊发了福建连江县委书记黄金高的一封长信,自述其在履行职责、惩治官商勾结滋生的腐败时,遭黑社会恐吓不得不与防弹衣相伴6年的事,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昨天,众多平面媒体跟进报道。黄金高的遭遇一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黄金高在信中谈到了“官场的潜规则”,有评论认为,他投书媒体之举正是在试图打破这种“潜规则”,也有网民在为黄金高打破这种“潜规则”后面临的风险而担心。我们承
作为县委书记,黄金高既有履行反腐败之职责的义务,当然也有真实地向上级组织反映各种问题的权利。 我们知道,人民日报及其所属的人民网在公众尤其是党员心中有着极大的权威性和特殊的地位,黄金高选择人民网而不是其他的网络媒体,正是看重了人民网的这一特性。向党报所属的网站去信(并非直接贴在网上)倾诉自己所想,只能保证所言属实并无假造,他并不能强令网络一定要将信件公诸于众,如果人民网对来信不予发表,也是可以理解并允许的。 可是,正如人们见到的,人民网将来信发表了。我们相信人民网对这封来信的处理是慎重考虑的,第一,据黄金高透露和媒体报道,在将来信发表前,人民网已去人对信中内容进行了调查核实;第二,在当前,中央越来越重视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反腐败工作,而舆论监督作为反腐败的手段之一也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人民网发表此信,无疑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如果说黄金高给人民网写信,体现更多的是勇气和对党报及主流网站信任的话,那么,人民网发表此信,体现更多的是谋略和对舆论监督政策的正确把握。 关于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人民网当年对“南丹事件” 的报道令人记忆犹新。《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的《假若媒体缺席……》的评论中说,“正是由于媒体的作用,使(南丹)事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该吸取的教训认真吸取,该完善的制度认真完善,该追究的责任严肃追究。事故隐患因此减少,党和政府的威信因此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因此增强。“其实,对事故的报道如此,对腐败行为的舆论监督何尝不是如此。黄金高的来信,如果内容属实,将是一个很好的线索,有关部门正好可以”按图索骥“,查办一些腐败案件。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利用互联网公开政府信息变得顺理成章的话,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揭露也搭载着信息列车呼啸而来。有“下跪市长”之称的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李信的反常行为在互联网上披露后,有关部门根据媒体报道迅速调查,目前李信已被逮捕。这样的事例表明,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不可否认,网络媒体的有些信息是不完全真实的,虚假的乃至有害的,对此一定要保持充分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但一概否定它的存在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关键是如何分辨它、规范它,让它成为反腐败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一支巨大力量。如何对待和规范网络媒体的监督作用,人民网发表黄金高的来信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研究的例证。 本报评论员艾君相关报道见A22版[ 责任编辑:王亚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