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分析) 中国:贸易大国路上有多少鲜花与荆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 06:14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2、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头羊作用;3、带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共同发展;4、改变世界贸易格局;5、在国际协商中增加了谈判筹码、拓展了回旋余地、丰富了可动用的手段。 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发展过快也有可能对世界产生负面影响。1、引发国际商品市场价
日前,我国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称,今年我国外贸发展态势良好,预计全年外贸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这一讲话立即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兴趣。的确,今年1到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229.7亿美元,同比增长39.1%,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今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能够达到1.1万亿美元。我国外贸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国外贸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贸易大国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分析,自1997年起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规模扩大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3.5%,其中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占33.5%,欧盟经济做出的贡献占20.7%,中国经济做出的贡献占7.4%,到了2002年三者的百分比分别为34.6%、15.2%和15.8%,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不逊于欧盟的世界经济三大增长动力。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对外贸易发挥出来的。据美国摩根士坦利财团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的一份研究报告,2003年中国外贸进口吸收了美国出口增量的22%,德国出口增量的28%,日本出口增量的32%,这处分表明了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头羊作用。东亚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复苏最快的是韩国,其原因从外部看2000年以前是美国市场需求拉动的,此后则中国经济对其拉动作用日益突出。2003年韩国经济大约增长3%,但其对中国出口净增220亿美元,相当于拉动韩国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中国出口的增加,2003年韩国经济必将陷入衰退,出现负增长。同样2003年泰国对中国贸易顺差50亿美元,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新加坡对中国出口增加近35亿美元,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3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增加70.63亿美元,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约7个百分点。自2000年,中国经济带动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凸现,至2003年这已经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 3、带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共同发展。众所周知,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出口初级产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中国进口的初级产品日益增加,进口初级产品比重正在不断提高。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增长47.7%,占当年进口总额的17.6%,比2002年的16.7%,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可以肯定今后中国还会进口大量的初级产品,为发展中国家造福。顺便提及,在世贸组织成员中中国是对少数最贫穷国家进口产品实行零关税的国家。中国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减免关税、增加进口,向其支付了大量外汇,这对处于底层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尤其重要。 4、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当今世界贸易格局基本分布为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板块,它们分别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为17.4%,38.0%和25.3%。北美板块已经成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自由贸易区,欧洲成立了以德法为核心的欧洲经济联盟,目前只有东亚地区还在整合中。并且北美自贸区还在向全美洲扩展,欧盟也在向北欧、东欧扩大,只有东亚地区在次区域层次、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酝酿变革。且不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至今还未整合成型的种种原因,在过去的10年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发生了微妙变化。我国领导果断决策,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框架协定,现在进行更加细化的磋商;2001年5月中国加入曼谷协定同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四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4年大陆与香港建立cepa关系开始启动,接下来还将与澳门商谈建立类似关系;此外,我国还与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海湾六国等方面就贸易安排进行接触,或是处于研究论证阶段,或是在磋商过程中。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使中国掌握了一定主动权,为东亚乃至全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另外,从世界贸易组织的角度分析,过去每一个回合谈判,决策重大事项时都是由美日加欧四方先行磋商,达成基本协议之后,广大的发展中成员才开始参与协商,直至达成共识。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意见、立场尤其引起各方关注。这是因为中国的贸易规模已经与日本比肩,涉及的利益也十分广泛,其中既有与发展中成员利益一致的地方,也有与美日欧利益分别一致的方面,因此有必要参与各方协商,例如中国代表参与了WTO新一轮磋商直至达成框架协议的全过程。实际上,日本、美国及欧盟都曾在不同场合与我举行过多双边会前协商和通报重要信息的会议,说明在客观上中国的立场已经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5、在国际协商中增加了谈判筹码、拓展了回旋余地、丰富了可动用的手段。随着中国贸易规模扩大、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在国际多双边谈判中掌握的筹码也不断增加,例如我国外汇储备4000余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购买了美国国债,对美元汇价市场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增加了我国对美谈判筹码。再如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需要日本的技术、资金和设备等,而日本对我国需求则显得并不迫切,所以在中日双边磋商时,日方占主动地位的情况多于我方。但今后这种不利于我国的情况将有显著改观。 二、贸易大国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市场经济讲究供需平衡,发展经济需要把握一个适度,发展过快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导致供求关系崩溃。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经济快速增长就意味着进口也要大量增加,当前已经引起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全面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当然我并不否认原油价格上涨其中还有其他原因。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国际商品市场平衡关系只是倾斜,尚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发展过快也有可能对世界产生负面影响,对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注意把握好尺度。 1、引发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全面上扬,超出正常范围。日本丸红商社经济研究所主席研究员柴田明夫根据其研究国际商品市场20余载的经验分析,认为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指数从2002年初转为上升之势,2003年12月即冲破1996年时的价格峰值。柴田先生认为此次商品价格回升与1965年到1973年期间的情况类似。如当时国际资本抛美元、英镑,大量购买黄金,现在购买欧元、日元、黄金甚至人民币;如当时美国国际收支恶化,现在美国国际收支在恶化、还有财政赤字膨胀和对外纯负债规模庞大,面临着三重压力;如当时日本、德国经济高速增长,现在有中国、印度经济快速增加;如当时苏联在国际市场购买谷物,现在中国大量购买原材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制品等等,归纳起来如今的国际市场约有九大方面与当时的情况惊人地相似。 柴田先生认为,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决不是暂时现象,将是长期发展趋势。因为引发价格上升主要原因都是长期因素。首先,目前国际资本脱离美元市场,美元进入新的贬值周期,上次美元贬值周期持续了十年(1985年到1995年);其次,中国、印度经济快速发展至少持续十年;其三,部分国际流动资本进入初级产品交易市场,如日本做初级产品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在去年下半年期间急剧上涨,净流入资金30万亿日元,约合2800亿美元;其四,国际船运价格飞涨,日本老牌世界船运大国全面复苏,运输订单似雪片般飞来,现在日本各船运公司已经进入临战体制,各方面业务都高速运转,船只严重不足,于是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船舶,准备在新的黄金发展期大干一场。 然而,历史的发展惊人地相似,人们不由地想起在1960、1970年代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全面上涨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爆发了石油危机,引起了世界性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柴田先生认为,此次从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到原材料价格、中间产品价格、最终产品价格上涨将分三个阶段逐步渗透。结论就是如果世界各国不进行协调控制,物价上涨将在3年后引发世界性通胀。英国著名刊物《经济学家》近期发表一篇分析国际市场价格的研究报告,认为从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国际市场综合价格指数已经攀升50%。报告对今后发展趋势也同样发出了类似警告。 对此我们虽然不宜盲目全信,但作为贸易大国毫无疑问也应立即倾注大量精力尽快启动研究,以便及早采取准备措施,防止美国因石油危机1980年代发生经济滞胀、陷入长期衰退的悲剧在中国重演。相比国内情况,我们与其对国内经济过热与否争论不休,不如赶快睁开双眼,看看世界市场供需关系的平衡杆已经倾斜到了何等程度。以原油价格为例,一般认为原油价格在25美元一桶为正常水平,现在价格40余美元,早已经超出正常价格60%以上。而今后的石油价格又将如何,上升至50美元、100美元。可能国内以为这是痴人说梦,但是早在1979年,日本政府针对石油危机制定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时,就是以100美元油价为预测值制定对策的。所以,笔者认为,上半年我国政府采取的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措施不应放松,不能因为抑制过热产生一些效果就产生麻痹思想,恰恰相反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抑制政策,政府只需要采取一些更加精确的微调,尽量减少副作用即可。我相信如果中国抑制经济过热出现硬着陆的话,美国、日本经济都会随之减速,世界经济也会遭受极大影响。反之,如果中国经济继续过热发生通货膨胀的话,则国际市场价格也将随之波动。 2、国际国内经济通过进出口传导可能引发通胀。市场经济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循环往复的运动。我国外贸进口增长加快,成为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上扬主要因素之一。而我国在进口这些产品时也将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因素传导至国内。根据2004年7月29日《经济日报》发表祝宝良、伞峰的一篇文章,分析指出如果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上涨30%,将带动我国进口价格平均上涨5%,影响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6%,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1%,并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2%。更加直接地讲如原油,2000年和2003年因油价上涨导致我国分别多支付59.5亿美元和30.6亿美元的外汇。2003年国际市场铝价和铜价明显上升,氧化铝和铜矿砂的进口分别增长22.6%和29.3%,其中由于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分别多支付4.5亿美元和2.4亿美元。而这些多支付的外汇通过传导机制,从上游产业传递至下游产业,最终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如果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也将持续上扬,在国际国内经济相互循环作用下引发全球性通胀也不是不可能的。 3、引起贸易摩擦乃至政治、外交关系紧张。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正在成为国际社会上的焦点。据了解,中国目前大概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说到贸易摩擦,世界对中国的评价也颇令人玩味。例如,近年来,当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了,世界上称中国输出通缩;当中国进口产品多了,世界称我国引发新一轮通胀;在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时,要求中国稳定汇率政策,危机过后却遭受批评,纷纷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不发展时称中国愚昧落后,中国经济发展了又称中国威胁。由此我们应该全面分析,认清中国经济发展受益于全球化,但全球市场究竟还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以及中国可以获得多少份额等等。我们应该承认散布这些言论的媒体有夸大其词、有意炒作的一面,但也的确存在一些客观基础。中国作为一个新崛起的贸易大国,应该尽快掌握在国际舞台上外经、外贸问题往往并不单纯,可能演变、上升为国际政治、安全、外交问题。当我国产品出口按30%、50%速度增加时,且不提国外同样产品竞争对手的对策,仅当地国竞争对手就有可能被逼急而动用政府等各种资源来抑制我国产品进口。即便以倡导自由贸易的世贸组织规则来衡量,面对如此高的持续增长,进口国采取进口救济措施也不是不允许的。进而贸易摩擦也容易被部分势力利用制造反华情绪,我国就更应该加以注意,要学会以贸易大国的心态处理好这些问题。 4、涉及到中国经济安全。作为新崛起的贸易大国,与国际市场关系密切化,相应地国际市场风险也必将随着进出口通道传导到国内,其中有些风险可能危害到国家经济命脉,构成安全问题。近来,有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有许多议论,中国目前石油进口增长快,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实际上与此相关的我国海运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我国海运进口原油大部分须经马六甲海峡,所使用的船只大部分租用国外油轮。如海外资源开发问题,世界上超级财团、石油大亨等老牌跨国公司掌握着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源的开采权、企业经营权,以及在国际市场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占据掌控地位。他们往往还可以动用国家权力导致在这一系列领域进行实力较量。如攻打伊拉克,或派兵去伊拉克。再如今年以来国际铜材料价格飞涨原因就是外商看到中国需求高涨,占新增加量的一半以上数量,他们掌控铜材料资源开采、冶炼、制成材料、上市交易等等这些环节,在不断推升铜价上升。因而中国为解决电力不足投资扩大电力装机容量将付出沉重代价。 2003年中国经济贸易依存度达60%以上,今年可能升高到75%左右。如果按照目前速度发展下去明后年可能攀升到80%、90%,2010年肯定超过100%。面对如此宽广的货物通道和15000亿美元的交易规模,请问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安全防卫措施。1997年国际资本通过资金通道炒作东南亚国家货币发生金融危机。如今难道国际资本就不会炒作石油、各种原材料价格。事实证明2003年仅在日本经营涉及这些商品的企业股价已经拉高、吸收了30万亿日元资金,而在国际期货市场炒作的资金就更是与日俱增。高扬的价格将首先压垮最脆弱的一个。希望中国不是那个最脆弱的国家。扪心自问我们做好安全防备了吗。 [视点] 中国对世界贸易产生全方位影响 去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37.1%,进出口规模由上年的6208亿美元增加到8512亿美元,一举超过法国,以略微差距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四。对照我国用一年的时间实现外贸由6200亿美元到8500亿美元增长,而世界上发达国家如日本实现同样增长幅度却用去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今年,我国外贸将一举跃过1万亿美元大关。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仅位居世界第32位,是名符其实的贸易小国。1989年中国贸易规模居世界第15位,2001年居第6位,2002年居第5位,2003年第4位。这种位次上升的速度和大规模的快增长显示出我国外贸巨大的发展潜力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外释放。对外贸易将超过1万亿美元说明我国外贸发展将对世界经济、贸易乃至政治、外交、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按照一般经验估计,一国贸易对世界贸易产生的直接间接影响加起来是其贸易规模的两倍至三倍,200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9%,而对世界贸易的波及影响力可达到接近18%,同期美国贸易影响力达到40%。然而,从发展趋势看,2004年我国外贸肯定会超过日本,2005年可能超过德国,届时我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将提高到25%左右。而到2008年我国的外贸规模可能与美国比肩,则影响力更大。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政府制定的政策一旦有比较大的调整,将会影响世界贸易。这对那些比较脆弱的国家或地区、对那些对中国进出口所占比重大的商品造成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换句话说,我国外贸发生的一些变化可能给其带来喜讯,也有可能带来一场冲击。 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对世界经贸既然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么相应地我国经济贸易战略和各项政策也需进行重大调整。我认为,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首先应探讨建立中国经济发展、贸易规模扩大与世界经贸发展之间如何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以及通过外贸交流使国内国外经济保持一定程度的动态均衡。其次,探讨作为贸易大国,我们需要拿出勇气,担负起历史和世界赋予我们的责任,时刻注意克服小我,追求大我。也只有这样,中国贸易发展在新的征程上才能克服重重困难,稳步前进。其三,作为贸易大国,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探讨中华民族应该为世界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承担一个贸易大国需要承担的责任。上海证券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金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