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红线”缘何变成“弹簧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 14:04 北京现代商报 | |||||||||
今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然而一些地方仍然有人顶风作案,非法滥占耕地现象愈演愈烈。在大量的违法用地案件中,有相当部分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所为。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严格保护耕地这条“红线”已经变成了“弹簧线”,而不是令他们望而生畏的“高压线”。 按法律规定,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没有权力批准建设用地。但
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少地方,这并不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行为,而是形成了一种潜规则。一些职能部门甚至和地方政府共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规避审批。有些不合规定的批地都是领导班子集体决定,被称为“因公违法”,所以在责任处理上,只要“没有把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就不会太重,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有些“生米煮成熟饭”,便批评教育、补办手续了之。 这样无疑放纵了违法者和违法行为。有专家指出,很明显,在政府的有效行政及政府管制与市场自由选择的关系博弈上,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梗阻”。因为,事实上所谓“因公违法”,往往是为了少数部门或地方利益,甚至是开发商的利益,其涉案土地面积更大,影响更坏,它严重干扰和破坏土地管理的正常秩序,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因此,必须严肃追究闯“红线”者的责任。要让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即使涉案人没有“循私舞弊”,对严重违法占地特别是侵占基本农田的行为,也应追究法律责任。另外,必须确立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克服规划执行的盲目性,规划修改的随意性。与此同时,当务之急是要重新确认现有耕地数量,摸清基本农田保有量,尽快将耕地保护指标列入考核地方党政一把手政绩的主要内容,让这条“红线”变成“高压线”。毛晓刚J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