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总经理助理:投资基金正当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 06:2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于8月9日起在全国正式募集发行,这是上投摩根富林明在国内推出的首只基金产品,也标志着全球知名投资专家--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集团正式首航中国基金业。记者近日采访了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文斌。 记者:根据您6年的基金从业经验,投资者如何确定买入基金的最佳时机?
杨文斌:投资者买基金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值。在众多考虑因素中,买入时机的选择的确是非常关键。大部分个人投资者都是靠直觉来决定购买时机,靠直觉来判断买入的时机是靠不住的,很少有人会完全超越自身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因此,我们需要一些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指标来判断什么是买卖的最佳时机。 记者:您觉得哪些客观而简单的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呢? 杨文斌:提起指标来,我们可以说出一大堆的名词,从涉及宏观面的GDP增长率、CPI到涉及资金面的利率、货币供应量,一直到涉及公司面的P/E、P/B、P/S、ROE比率等等。但这些指标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无疑太过专业,无从用起。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更直观的,更简单的指标来判断买入时机,例如所谓的自行车指标。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某证券营业部的客户这几年大都亏损了,惟有门口看自行车的老太太赚了钱。老太太的秘诀就在于,如果门口的自行车不到20辆的话,她就开始买入;如果门口的自行车超过200辆,就开始卖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自行车指标,简单、通俗却非常有效。 记者:买基金有这样的指标参考吗? 杨文斌:基金的平均首发规模就是一个很好的先行参考物。我们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当基金首发规模平均达到20亿元以下,往往是买入基金的最好时机;而发行规模平均在40亿元以上,则往往是基金净值见顶的时候。例如,2003年1月左右,基金平均首发规模仅为19亿元,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在随后的3个月内上涨了26%;2003年11月左右,基金平均首发规模再度回落到20亿元之内,上证指数在随后的3个月内上涨了36%;反之,2002年6月和2004年4月左右,基金的平均首发规模一度达到了40亿元和74亿元的高量,指数反而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出现了大幅的下挫。 记者:目前的情况如何,是买基金好机会吗? 杨文斌:我认为是的。最近一段时间,由于股票市场的回落,基金的平均首发规模已再次回到了20亿元以内,甚至出现了部分基金首发仅5-6个亿的极度低迷情况。由此可见,基金抄底的机会又来了。当然,买基金除了时机的选择之外,公司品牌和产品特色也是投资者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日前正在建设银行等网点发行的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就是在现阶段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基金品种。(上海证券报 记者施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