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改应对内外资一视同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 02:24 证券时报 | |||||||||
游涵婧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忙于股改上市。除了融资,银行股改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这首先需要股权一定程度上的分散化。股权过于集中不利于实现有效治理。笔者以为,在股改上市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领域。
关于引入战略投资者。当前我国股份制本身存在制度缺陷,股份制改造以产权理论为基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在理论上应该属于全民所有,但在实践中全民不可能行使监督权,而以政府作为委托代理人则有可能受到“内部人控制”的困扰,并且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因此,在改革中,为实现代理人的“非政府化”,理想的状态是实现股权多元化,实现股权同质化,改变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的“同股不同权”的状况。 但是,普通中小股东是无法实现这一功能的。即使是在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大部分中小股东关心的是年终分红的多少、或者是股票的资本利得,对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往往不甚明了,自然也无法对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相对而言,持股比例相对较大、对公司拥有一定控制权的大股东往往能对公司运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最近,国际资本参股中国各银行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上周,汇丰斥资17.47亿美元,入股交通银行19.9%的股权。在此之前,深圳发展银行同意向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新桥资本有限公司出售18%的股权。《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项交易是中国银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是首家中国银行被外国实体实际控制。根据中国法律,新桥作为最大的股东,可以得到相当数量的董事席位。市场人士普遍评价,引入新桥对深圳发展银行有利。 由于四大银行规模较大,在股权多元化的过程中,要形成几个控股大约5-10%的股东,每个股东所需资金动辄以百亿计,非战略投资者难以有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同时,由于银行经营管理的高度专业化,非战略投资者很难对银行内部管理、改革带来实质性的贡献。 关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领域。尽管上市会使得银行改革向前迈进,但上市并不足以为其提供足够的动力。如果国有银行环视四周,依然感受不到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的冲击,那么,它就不会感受到改革的迫切性。如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金融业,长期以来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经济体中,金融体制相对较为落后保守,金融法规不健全。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金融机构经营者在资产泡沫的扩张中,不注重金融风险控制与信用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人际关系的维持上。在问题暴露之后,又用尽一切手段来掩饰,最后把问题越拖越大,银行的呆坏账越积越多,终于一发不可收拾。日本的教训值得中国银行业借鉴。 股改上市是为了使国有银行的产权关系更为明晰,激励机制更有效。但是,应该看到,激励机制只有在竞争机制下才起作用。在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同时,应当切实研究民营资本在银行领域准入的问题。诚然,在金融业监管力度有限的条件下,对于民营资本的准入应当设置一定的门槛。不过,随着2007年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最后期限的临近,如果届时民营资本仍无法进入外资能够进入的领域,那么外资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又要作何解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