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香港高管停职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 14:17 中国经营报 | |||||||||
中银香港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仅仅1年零52天的时间,继前中银香港总裁刘金宝被立案调查之后,中银香港的两位副总裁朱赤和丁燕生再遭调查。记者截稿前最新获悉,前中银香港总裁办总经理、刘金宝的助理张德宝也因涉嫌挪用资金而成为中银香港第三位被调查的高管。
一年多的时间里,接连发生高层“落马”,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但香港市场并未出现恐慌性抛盘,中银香港股价涨落与平时并无太大差别。 香港证券分析师认为,朱赤和丁燕生遭调查属历史原因,对目前中银香港的实际经营影响不大,故并未造成投资者恐慌;但分析人士认为,此事件再次暴露中银内部管理问题,对其母公司——正在酝酿上市的中国银行市场形象肯定有负面影响。 与刘金宝有染? 一位香港金融界分析师告诉记者,按照香港的惯例,金融机构如遇有重大人事变动,最先得到信息、而且也是必须要通过的是香港金融监管局。另外,由于中银香港在香港是上市公司,这种人事变动也要通过香港证监会。 但事实上,香港方面得知这个消息时,朱、丁二人已在内地,这样的情况还极少在香港市场上出现,这也是令许多金融界人士感到不解。 也正因如此,对于朱、丁二人的非正常停职有了更多的猜测。 据悉,朱、丁事件正是因为母公司中国银行进行上市核数时,发现放置于中银香港金库内的部分现金不知所踪,中行及中银随即展开调查,并通知有关监管机构跟进。而消息人士透露,本次事件问题与早前导致刘金宝离职的腐败案件之间有关联。 来自内地的中国银行有关人士私下向记者确认,朱、丁事件与刘金宝事件可能会有瓜葛,但其中细节不便透露。 前述香港金融分析师说,香港市场上传说二人账户上有来历不明的资金,但这部分资金可能是在中银香港上市之前就存在的。另一种说法是两人资金并非挪用自中银香港,但无法说明正常来源,可能存在受贿行为。 但该说法未得到中银香港和中国银行总部证实。 投资银行高盛表示,相信事件对中银香港财务影响有限,因此维持对中银香港的中性看法;高盛指出,随着有关事件发展,仍要观察中银香港处理高层被停职事件手法、反应及效率是否足够。市场会借此观察中银香港改革及企业管治水平会否停滞不前。 高盛还评论,这次事件可以成为中银香港考虑向外引入良好管理经验人才的机会,相信这样可令中银香港受惠。高盛认为,负责信贷及批发银行业务的副总裁职位,可考虑外聘,一如近期招聘李永鸿成为营运总裁。如中银香港再由内部调配职员出任有关职位,若非改革步伐出现后退,便是错失一次引入专才的机会。 拖累中行上市? 好消息与坏消息同时来到中国银行面前。 好消息先是6月份中国银行被《亚洲货币》杂志评为“中国最佳银行”。接着,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又将中国银行的长期外币评级由原BB+调升为BBB-,展望为稳定;与此同时给予中国银行短期外币评级A-3。 另一好消息是原海南省副省长李礼辉将担任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有过多年银行工作经历,懂得国际业务并有海外背景,对于中国银行的国际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银行内部人士认为,这一任命将有利于中国银行上市。 几乎同一时间,中银香港的坏消息也接踵而来。 分析人士认为,此事虽然不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但至少在中国银行的信誉上还是有些影响。毕竟在短期内,高层领导频频“触雷”也折射了中国银行在管理问题上可能存在疏漏之处。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在26个国家和地区共设有581个分支机构。 其实管理问题在内地银行业普遍存在。金融界一位人士分析说,中国银行相对其他银行来说,各方面“质地”相对是好的;之所以频频“出事儿”,主要因为其外汇业务在四大银行中做得最多,设在境外的机构又多,管理相对更复杂、难度更大,也更容易发生问题。但由于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估计对中国银行上市影响有限。 不过,该人士进一步分析说,中国银行借此大力整顿并非坏事。以香港为例,此次中银香港在股市上的表现并没有狂跌,这种波动只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说明投资者对中银香港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背景 中银香港的三次人事风波 ●2003年6月7日,中国银行披露中银香港前总裁刘金宝被正式立案调查。 ●2003年8月18日,为配合董事会专责委员会对有关新农凯贷款的检查,中银香港宣布负责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部以及资金业务的副总裁柯文雅暂时离职。 ● 2004年8月3日,中银香港证实内地司法机关正在对公司副总裁朱赤和丁燕生涉嫌未获授权而将合并前成员行控股股东所拥有的某些资金分配作个人用途一事进行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