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加息抑或不加息:理由与评析(观点选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05:08 人民网-市场报

  6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5%,接近了一年期贷款利率(5.31%),加息声浪再起。

  主张加息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下,加息是必须考虑的宏观调控措施。这是宏观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基本结论之一。其次,目前,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低于CPI上涨幅度,银行贷款利率也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负利率是不正常的,加息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无线精彩 无线雅典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是必然的。经验告诉我们,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基准,它通常应高于反映通胀水平的CPI0.5-1个百分点,以保持必要的正利率。再次,时下,民间借贷的利率,如企业间拆借的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企业已经自己加息了。殊不知,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应当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才能有效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不主张加息的观点目前似乎稍占上风,其理由主要是,其一,当前不存在加息压力。尽管6月CPI达到5%,但这是与去年同期较低的基数相比,也就是说,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价格上涨而带来的“翘尾”因素,是6月份CPI涨幅较高的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预测,“翘尾”因素在下半年将逐步减小;同时,粮食生产形势已经明显好转,粮食价格将趋于稳定;投资、信贷增幅均已回落,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进一步减小,因此,全年CPI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不构成大的加息压力。其二,已经错过加息的时机。由于已经采取了多种调控手段,尤其是比较严厉的行政手段,因此,经济开始回落,如果此时推出对经济有全面收缩作用的加息,经济有可能大起大落,出现下滑,甚至通缩。其三,在汇率不调的情况下,加息会拉大与美元利率的差距,从而导致外汇投机,引入更多的热钱,央行将被迫加大人民币投放(2003年,贷款增量中的近一半为增加外汇储备占款),从而抵消加息的调控效果。

  可见,加息、抑或不加息的关键,是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判断。如果价格上涨即通胀压力确实存在,再迟迟不加息,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经济,不仅将增加调控难度,降低调控效果,而且将对改革进程构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主张加息的人们,大多有这样的担心:如果价格上涨压力正在释放,其他调控手段的效果渐次到位,再推出加息,势必强化调控力度,使已经降温的经济趋冷,就将过度牺牲增长,加剧就业难题,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宏观调控当局这个判断的准确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事实上,问题还不止作出这样一个尽可能准确的判断。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调控,之所以产生分歧如此之大的各种观点,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家们学术背景、价值观,甚至伦理和政治哲学观点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就要求经济学家们在分析、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并考虑调控对策时,既要有一般原理和一系列假设基础上做的工作,也要有放松假设,加入中国特殊因素的研究。例如,对加息的调控效果,除了经济学、金融学原理给出的分析外,我们必须正视以下“中国因素”:

  第一,在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巨大的投资需求,再加上地方政府主导发展的经济模式和政绩观的影响,加息以抑制投资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第二,在体制转轨时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住房等福利制度改革,再加上就业压力的存在,中国老百姓支出预期上升大于收入预期上升,结果就是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近几年来,每年新增储蓄1万亿元以上就是一个佐证。再考虑到中国本来就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加息对消费的收缩将是加倍的。已经存在的投资热、消费冷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战后日本投资需求旺盛,同时并存高储蓄,这一背景和现阶段中国有相似之处,因此,日本在较长时期推行的低利率政策是有借鉴意义的。同时,加快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和政府职能改革,建立适度的、可预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抑制投资、增加消费、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前提。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投资热,投资需求大,那么,低利率不是火上浇油吗?对此,首先要做供求分析,即看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情况。笔者认为,尽管资金需求将长期旺盛,但是,在中国老百姓高储蓄行为长期存在的前提下,资金供给是充足的,在这一资金供求状况下,是不可能得出高利率的结论的。现在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将中国的资本短缺(实为资金转化为资本的体制和机制短缺)误为资金短缺,就像中国现在是人力资本短缺,而人力资源并不短缺一样。能够产生附加值、尤其是高附加值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中国亦莫能外。发展和改革不正是要使这两种资本富足起来,以最终实现富民强国的伟大复兴吗?

  根据中央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基调“稳定政策、冷静观察”,以及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趋势,笔者和大部分经济学人一样,持目前不加息的观点。这里的“目前”,是指整个“软着陆”的时期。这是当下正确的相机抉择。

  (东方网作者:陈宪)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上海社科院博士生导师)

  《市场报》 (2004年08月06日 第八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