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关于华为的叙事(商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03:2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杨吉

  《走出华为》

  作者:汤圣平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无线精彩 无线雅典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出版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价:36.00元

  在10多年的成长和成功中,华为很好地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人性的规律。但是在成功和规律面前,华为有时却有些自负和动摇,把本来美好的东西做过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的,“过就是不及,有过就有不及”

  知道华为吗?

  “华为是干什么的?”当我问朋友,当朋友问他的朋友,当朋友的朋友再问他的朋友,对于华为往往会出现这样类似的问答。也难怪,身在IT这个行业圈之外的我们,很难做到把更多注意力投放到这个把低调作为一种格调对待的企业身上。尤其在媒体造势的观念影响下,当我们不自主地关注诸如联想、海尔、康佳、UT斯达康等本土企业时,像华为这家在悄无声息中便达至产业巅峰的企业,如果依旧以“它是干什么的”疑问作为对它的反应,其实对像我们一样的更多人来说也理应得到一种原谅———毕竟,外行看热闹,内行才看门道。

  作为内行,譬如CIBC世界市场分析师史蒂夫,在他看来,“华为公司对网络市场的影响,正如丰田和本田两家公司对汽车市场的影响”;作为内行,思科公司CEO钱伯斯认为,“在今后几年里,思科将只有一个竞争对手,那就是华为”;作为内行,著名政经杂志英国的《经济学家》感叹道,“华为公司的崛起,是外国公司的灾难”;同样作为内行,美国的《商业周刊》预言道,“也许到了2006年或2007年下一届通信展的时候,朗讯还会设一个小小的展台来特别展示它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华为产品经销商和集成商”。

  并非危言耸听,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糖衣炮弹。中国最尖端的民用高科技企业、中国学历层次最高的人才基地、中国员工收入最高的公司、中国企业最优秀管理精神的体现———当汤圣平一次又一次在《走出华为》中表达出对华为伟大的无限自豪的同时,更多时候,华为在我们读后回味的过程中早已具像成了这么几个事实:华为的新员工可以坐飞机去总部报到,一切费用报销;人民大学本科学历在那里属于最末流;凡在华为工作三、四年以上的员工,买辆别克车一般是没问题的……

  走近华为

  和《华为你好!》这个暂定名相比,我更倾向于现在的《走出华为》。用维特根斯坦一般的思辨对这个词语进行理解,“走出”的同时更多意味着原来的“进入”,而长达六年零四个月的亲身实践,经验和资历给予了作者一种可能,写一本关于华为的书,一本用大量事实去真正关注中国企业命运的书。当然,不管是解答“华为为什么是中国最优秀企业”,“‘华为的冬天’只是一个误会”,还是要指出“中华有为:华为是什么”或者是“华为危机的面相和凶手”,作为关注企业经营之道的读者,我们希望能看到一个还原为真实的华为;作为想知晓华为前途发展的读者,我们则更希望能借助于作者真诚的文字触摸到它的命脉。不讹传,不捏造,不谄媚,不猎奇,每一位翻阅《走出华为》的人都企求能在作者的走出、回望、记忆以及畅想中“走近”华为。

  《走出华为》全书共分六篇三十二章。第一篇“误读的《华为的冬天》”是对谣传中华为的“军事化管理”、“狼性管理”以及“产业冬天的到来”给予了正名;第二篇、第三篇以及第四篇可以并为一个主题,那就是对华为从高层领导(任正非和孙亚芳)到组织机构、制度管理以及员工生活等实体的正面描述;而接下来的第五篇“华为危机的面相”以及第六篇“华为危机的凶手”是作者对华为现存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和寻求解决之道。可以这么概括,倘若纵观本书,《走出华为》用了三十多万字的容量厘清了围绕华为的几个问题,于是表现出来的分别是“回应谣言”、“正面解读”和“反思进路”三大内容板块。

  走出华为

  不可否认,在10多年的成长和成功中,华为很好地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人性的规律。但是在成功和规律面前,华为有时却有些自负和动摇,把本来美好的东西做过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的,“过就是不及。有过就有不及。忧患意识是好事,危机运动就是坏事;股权分配是好事,作茧自缚就是坏事;积极进取是好事,过激扩张就是坏事;不拘一格用人才是好事,无规则封官许愿就是坏事;严肃科学的管理是好事,把别人当傻子就是坏事;仁慈宽厚是好事,心太软就是坏事”。华为为什么“堕落”了?这个疑问在《走出华为》中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回答,而这个满足在我以为是整本书的亮点和重点所在。

  在作者看来,华为的根本问题是简单。因为简单,华为在市场竞争中失误频频;因为简单,虽然人才聚集但后来往往便沦落为人心浮动、人浮于事;因为简单,华为开始人满为患开始喧嚣四起;因为简单,那里官民错位,人性缺位———作者用心酸、无奈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贯穿了整个华为问题分析的过程里,并以此总结出一个观点:“华为,没有家园。高薪、公平、互助、宽厚、沟通,但要把他们长久地留住,这些都还不够。”的确,人是有强烈归属感的动物,我们追求家园的幸福,是因为我们强烈渴求稳定的安全感,而反观华为,金钱待遇的高标准却不能很好地建立起员工们对华为的家园意识,于是更多人只是把华为当作一块跳板,一块奔向新希望的中转站而已。

  “深圳,一个寓居的城市,必然有人迁徙;华为,一个寓居的公司,必然有人逃离。”感觉得出来,当作者写下这句话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无奈和可悲。然而,敢于正视问题直面现实,终究会有机遇降临辉煌重现的一天。产业战略的失策已经过去了,后悔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对华为而言,真正需要重建的是能为每一位员工打造一个可以诗意栖息的共同的精神家园,毕竟,这才是最能呼唤起共鸣的人性元素。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8月06日 第十二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