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川停运事件中学些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5日 09:06 中国经济时报 | |||||||||
巴山雨 两份新规定缘何一出台便遭到集体抵制,结果落得个“夭折”的尴尬境地?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我没有看到这两份新规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份规定遭到涉及利益的所有人的
政府出台的法规遭到集体抵制而被迫终止,在这一场博弈中出租车司机占了上风,其对作为管理者的政府,教训极为深刻。 政府应该认识到城市其实是一个脆弱的有机运行着的整体,水、电、交通、通信、卫生、医疗、出租车等,都是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城市将面临混乱局面。卫生一天不扫,满城垃圾遍地;出租车一天不运,市民无法出行。6800辆出租车停运以后,市政府不得不从39个单位紧急抽调57辆小轿车配合宾馆接送重要旅客就是明证。 我感到最为疑惑的是,这样两个关系出租车司机切身利益的规定,为什么是“横空出世”呢?我们不是已经采取了召开立法听证会、向社会公布法规草案以征求意见等多种立法方式吗?为什么不用?如果草案向社会公布,必将引起社会激烈讨论,政府也可以及时听取反对意见而进行修改,公众也有了法规出台的心理准备。只有经过“公布草案—讨论—修改—再公布—再讨论—再修改”,法规才会不断趋于科学、合理。虽然这样时间会拖得久一些,但立法质量会提高许多。政府也可以在这种倾听民意的过程中改善形象,树立威信。《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就曾在政府网站公布,引起市民激辩。 法律不外人情,立一部多数人不满意的法不如不立法。在银川停运事件中,政府力量有限、民意不可忽视、城市非常脆弱、立法须由“闭门造法”走向“开门立法”,是所有政府都应当反思的四个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