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经济学家对经济走势判断不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调查显示,随着影响经济走势因素的增加,经济学家们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他们对经济走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经济“热度”明显降低;通胀压力呈减缓趋势;外商投资稳中趋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得到缓解

  本报记者 唐福勇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7月30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研究处高级统计师潘建成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供了由国内50名知名经济学家参与的二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报告中,经济学家们对未来的宏观调控建议认为,宏观调控要“艺术化”、“中性化”,应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决策的滞后效应。要强调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减少行政强制措施,允许适度通胀,慎用总量型调控措施,如不必急于升息,不要急砍财政支出等。

  该报告的主要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7月上旬进行的调查。

  形势更趋复杂,

  乐观程度较一季度略降

  调查显示,二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24(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一季度的6.14降低0.90点,但仍处于对经济发展表示乐观的区间。说明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表示满意,但乐观程度有所降低。

  四分之三的经济学家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表示“满意”,11%认为形势“好”,比一季度少16个百分点;11%认为“差”,而一季度没有人认为“差”。与去年同期相比,40%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形势“好转”,50%认为“持平”,10%认为“恶化”。

  从需求的角度看,6.8%认为投资需求形势“好”,63.6%表示“满意”,29.6%选择“差”。16%认为消费需求形势“好”,75%表示“满意”,9%选择“差”;16%认为出口形势“好”,73%表示“满意”,11%选择“差”。与一季度相比,对投资形势的满意程度在减少,对消费和出口的满意程度在上升。

  对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2.3%认为“过热”,与一季度比重相同;25.6%认为“偏热”,比一季度的64%减少38.4个百分点;44%认为“正常”,比一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同时,有23%认为“尚难判断”,比一季度增加18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热度”明显降低,同时,随着影响经济走势因素的增加,当前的经济形势也更趋复杂。

  看好消费出口,

  对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对未来6个月的趋势判断,近1/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的经济形势会“好转”,64%认为将保持“不变”,12%认为会“恶化”,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5.5,比一季度低0.81点,仍高于满意值5,显示出经济学家对未来预期持谨慎乐观态度。其中,29%认为投资会“好转”,40%认为“持平”,31%认为会“恶化”;31%认为消费会“好转”,57%认为会“持平”,12%认为会“恶化”;21%认为出口会“好转”,62%认为会“持平”,17%认为会“恶化”。

  对未来我国外贸平衡的预期,39%认为进出口顺差会“增加”,16%认为会“持平”,45%认为会“减少”,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6个百分点,而一季度则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31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经济学家更看好未来消费和出口的发展趋势。

  60%的经济学家同时认为未来6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会“上升”,比一季度减少近20个百分点;26%认为会“持平”,与一季度大体相当;14%认为会“下降”,一季度没有人认为会“下降”。

  关于未来6个月的外商直接投资形势,30%的经济学家认为外商投资会“上升”,57%认为会“持平”,13%认为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17个百分点。

  利率稳中趋升,

  汇率升值压力有所减轻

  对于未来6个月是否应提高存贷款利率,与一季度情况类似,经济学家之间仍主要存在两种意见:略超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存贷款利率应“提高”,47%认为利率应保持“不变”。由此可见,经济学家对我国利率持稳中趋升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32%认为美元“高估”,比一季度减少13个百分点,46%认为“合适”,比一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22%认为“低估”,比一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23%认为欧元“高估”,56%认为“合适”,21%认为“低估”。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所减轻。

  建言宏观调控,

  经济学家提出五点建议

  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但应加强调控的艺术性和中性化,同时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采取宏观政策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调控措施,减少行政干预的程度。

  对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经济学家提出了下列建议:

  1、宏观调控要“艺术化”“中性化”,充分考虑到宏观经济决策的滞后效应。要强调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减少行政强制措施,尤其是不要对企业进行直接干预,避免走回计划经济的老路。

  2、允许适度通胀,慎用总量型调控措施,如不必急于升息,不要急砍财政支出等。

  3、在防止宏观经济过热的同时,要加强对“冷”的行业和企业如农业、中小企业、服务业等的支持。要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4、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特别是要防止在宏观调控中出现过度保护国企、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倾向。

  5、建章立法,加快改革,尤其是土地使用、金融体系、投资体制的改革。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建立地方财政的民主决策体制,避免地方投资的盲目扩张。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