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外资银行大打"衍生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11:42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衍生战中,外资银行已经悄然领先。一些专家提醒:如果失去了衍生交易的竞争力,那么在市场上将处于劣势

  平均一个月的新品推进速度,让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外汇结构性产品的市场角逐进入了白热化。与此同时,衍生工具在QFII手中的频繁使用,不仅大大促进了人们投资理念的更新,也对监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衍生战中,外资银行已经悄然领先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一步。

  开发结构性产品乐此不疲

  荷兰银行的梵高理财投资服务--美元利率挂钩存款在6月份首度出击内地个人外汇市场之后,近期又推出了其第二期产品。与其第一期产品唯一不同的是在于该产品的期限。据悉,该行的首期产品销售良好。

  与此同时,率先推出外汇结构性产品的花旗银行近期在产品创新上又迈新步,该行近期在北京、上海的4家分支机构同时开售首个与HIBOR(香港银行公会确定的香港银行间同业6个月港币拆借利率)挂钩的美元理财产品。

  上述只是目前外资银行在外汇结构性产品积极进取的冰山一角。美元的持续贬值、利率的低位徘徊,让目前手中的外币资产主要还是美元的境内居民的确有些无奈并急于另觅它路。在传统外汇储蓄业务难以取得突破的同时,以结构性产品为代表的衍生产品异军突起,成为外汇储蓄争夺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一个目前可以进场的个人客户领域,外资银行可谓动足了脑筋。从目前来看,中外资银行的客户端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高举高打的外资银行受制于网点少的约束,在各项业务的推进上还是禀承了其一贯的高端客户战略。如渣打银行开设的汇利存款,将起点定为1万美元,花旗银行的市场挂钩账户系列,坚持最低门槛为2.5万美元。虽然目标客户指向明显不同,但仅在产品更新频率和促销力度上,就足已显露两大阵营间和阵营内部的短兵相接。

  结构性产品的主战场在欧洲,而推出结构性产品的欧资银行还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结构性产品将不会仅局限于外币领域。对于觊觎中国个人银行业务多时的外资银行来说,眼下的试水有着相当大的实际意义的。在让客户熟悉了银行服务、品牌和产品的同时,既可以捕捉到有质量的高端客户,也为未来产品的逐步引入获得了更针对性的市场调查。

  QFII渠道小试牛刀

  新近获得QFII投资额度的恒生银行,近期开始面向香港个人投资者推出恒生A股投资服务,让客户直接买卖沪深两地的A股和可转债。其中,该银行推出的两只100%保本中国A股基金,正是QFII衍生牌的典型案例。通过购买美元结构性票据和投资于认购期权,恒生构建出了香港市场上颇为流行的保本基金。

  在不少人仍将目光停留在QFII所买的股票是赚钱了还是套牢了这一浅层次表面问题之际,QFII们早就通过一些被认为的套牢筹码,设计出了基于这些基础资产之上的衍生产品,并在海外市场上大力推广,从中赚取了内地投资者看不见的佣金。实际上,这正是不少QFII热衷参与内地股票市场的另一重要战略考虑。

  醉翁之意并不完全在酒。除了恒生银行外,包括瑞银、花旗环球金融等多家QFII都在海外发行了基于内地基础股票资产的衍生产品,其中最常见的当属各类中国基金以及设计各异的期权产品。

  内地目前股票市场衍生产品的匮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外资施展手脚的余地,但由于其可以通过海外市场来迂回,因此仍然存在着获利空间。事实上,目前国际资本市场的机构博弈早以告别了简单地比较相对持仓成本的阶段,丰富的衍生产品设计和套期、套利,才是不少金融机构在弱市中保持不败的法宝。简单地用内地投资思维去揣测QFII投资思路,显然会让不少境内投资者和机构大跌眼镜。

  限于渠道的受制约和流动性的问题,QFII在衍生工具的使用上还只能是牛刀小试,同时对中资机构的威胁和冲击也相应地没有完全显露。但这已经明确昭示了未来的一个趋势,失去了衍生交易的竞争力,必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效果初显后劲实足

  与全面个人业务集中在少数几家外资银行不同,几乎所有的外资银行对于衍生业务牌照都充满了兴趣。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方面,衍生业务是外资银行的自然强项,另一方面,这一业务涵盖了个人银行业务和企业银行业务两大领域,各种战略考虑的外资银行都有机会从中获益。

  在目前市场销售的外汇结构性产品市场上,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了个人客户身上,其背后的竞争更为激烈。且不论外资银行该类产品对于高端客户的强烈诱惑,仅对目前仍在苦苦等待QDII牌照的保险公司来说,也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

  尽管依靠渠道合作优势,中资银行并没有明显吃亏,但正如一位保险公司的投资主管所说,如果仅从产品本身而言,其优势可能还是倾向于外资银行。他同时也表示了对一些不良苗头的担忧:正是由于外资银行在这一业务领域的绝对强势,因此少数银行也存在着对客户明显不利的条款设计倾向。

  虽然个中夹杂着些不和谐之音,但这并不能改变外资银行在衍生产品领域的明显优势。依靠着这一优势,外资银行实际上已经在业务上实现了混业安排,并成为其从中资银行争夺客户的利器。

  没有人否认外资银行在衍生大战中的优势,目前市场的暂时平稳,并不能掩盖越来越多外资银行进场角逐后竞争的加剧,也不能掩盖市场不断开放后技术含量的决定性作用。大战的硝烟还只是刚刚燃起,中资银行、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未来将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上海证券报记者王炯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