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管 提高“利润含金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08:30 证券时报 | ||||||||||
    关于会计利润(公司税后利润)的可靠性问题,是近来投资界讨论得比较热烈的话题。因为长期以来,基于会计利润的市盈率定价方式,一直是资本市场上影响投资者心态和行为的主导性因素,投资者对每股税后利润和市盈率指标始终保持着高度敏感。而近期可口可乐公司在“会计含金量”问题上受到美国联邦检察院和美国证交会调查一事,又将市场关注的目光吸引到该问题上。
    可口可乐受到的指控是,其采取激进的销售和会计方法,来提升一些经营不佳的季节的收益情况。具体而言,可口可乐从数年前开始,就通过某公司向日本和其它地区的瓶装厂及分销商发运过量的饮料浓缩液,以夸大利润;另外,可口可乐管理人员还在2002年3月向雷特蒙德的一位外部顾问支付1万美金,主要用来在当地汉堡王餐厅购买冰冻可乐的优惠券,借以促使这种产品能够在汉堡王的更多餐厅推出。就因为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可口可乐的诚信度正受到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市场形象也大受影响。     可口可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用会计术语来说就是:以超出正常销售政策的手段、冒着现实的账款回收风险,向经销商大量销售产品,借以制造账面利润。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会计报表上的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相应的结果是账面利润也就是会计利润随之大幅增加;而进一步的后果是,若干年后,相关公司极有可能要核销大量的坏账(也就是冲减未来年度的利润)。用通俗的话说,可口可乐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寅吃卯粮。     从可口可乐的案例可以看出,华尔街监管当局对会计利润可靠性的监管非常严厉,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提高会计利润的含金量,同时也显示出华尔街对现代会计制度缺陷的充分估计。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资本市场上也是司空见惯的。最为典型的案例,是一家家电类上市公司2003年的年报:报告期内,以同比增加47%、期末余额达约40亿元的应收账款余额为代价,换取了约12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和1.84亿元、同比增长110%的净利润。年报显示,该公司报告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亿元,每股为-1.40元。可以预见的是,若干年后,将有为数不少的应收账款变为坏账———这,或许是公司将要付出的代价。     可口可乐案的出现,对中国的证券市场监管,应该是一种不无裨益的启示———表面上看,利用大幅增加应收账款来制造利润的方式是上市公司自己的经营权,别人无权干涉;但事实上,他们的钱不是自己赚的,而是股民“送”的。因此那些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方式来制造利润的行为,应该受到严格监管。     从可口可乐案我们还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严格的监控,会计利润往往是靠不住的;如果仅仅以此来判断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很容易误入歧途。就中国证券市场会计利润的可靠性而言,还取决于上市公司未将权益性资金成本纳入经营成本。从股市募集来的资金是“无成本”的,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当然也就可以制造大量从一开始就知道存在回收风险的应收账款,来达到制造会计利润的目的。在未找到更有效的制度之前,现代会计制度缺陷造成的利润可靠性较低的问题,看来只能靠严格的监管来控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