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长三角围剿地面沉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05:5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部分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逐渐下降,但沉降范围迅速扩大,且有连成一片的趋势

  三地联合治理沉降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因行政辖区的限制,地面沉降监测各自为政,给区域地质灾害整体防治带来不利。在2003年9月启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联动机制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又悄然启动,有力地推动了三地联合狙击沉降之患的进程

  7月21日,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竣工总结会上,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长张阿根提出,通过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联席工作制度,推动长三角监测工作一体化发展。这表明上海市在防治地面沉降问题上已从长三角整体上考虑问题,也表明新建立的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在悄悄的发力。

  上海市房地局地质环境和勘查管理处处长张先林7月27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地堑中的主要城市,是当前我国地面沉降三大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最为严重,沉降区在区域上已有连接成片的趋势,成为跨省(市)的区域性地质灾害。

  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市息息相关,建立地面沉降监测区域联动机制很有必要。经过长时间努力,经过国土资源部出面协调,联动机制终于有了结果。不久前上海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座谈会,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以及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等11个省市国土资源系统约120名代表参加,启动了长三角地面沉降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会上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信息通报与发布协议》两个文本。协议的签署标志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区域联动的实质性启动,成为我国第一个从各自为政走向区域联合治理地面沉降的典范。

  据悉,长三角地面沉降最严重的上海、苏锡常等地区都已经先后建立自己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通过立法等形式,限采、禁采、回灌地下水、治理污染等手段,使一些地区沉降速度趋缓。但是三省市之间直到2003年9月才建立统一的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信息隔绝、网络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等大量存在,影响了治理沉降的效果和进程。

  “长三角地区地质条件差不多,如果能联合起来治理地面沉降问题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取得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前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实行行政分割,资金浪费、技术重复以及信息隔绝等现象大量存在,给区域地质灾害整体防治带来不利。”张先林说。

  长三角地面沉降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的启动开始了突破区域局限,三地一盘棋考虑地面沉降治理的有益尝试。《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信息通报与发布协议》两个文本的签署,标志着三地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在座谈会上指出,防治地面沉降必须加强区域合作。他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尽管行政上分属不同省份,但在区域地质上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区域内地面沉降发生历史、所处阶段各不相同,但其在地面沉降的机理、主要原因等方面是一致的;防治工作尽管各地有不同做法,但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因此建立地面沉降协作制度很有必要。通过区域协作,可以互相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和行政管理措施,让以后的工作少走弯路。

  联动机制的内容包括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监测网络一体化制度、监测工作标准化制度、监测信息共享制度和信息发布规范化制度等。

  在信息发布规范化方面,暂定浙江江苏的数据汇集到上海房地局,经过分析整理后上报国土资源部,然后由国土资源部在指定的媒体上统一发布。

  联动机制的建立对今后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地面沉降治理的影响被人们看好。张先林认为,联动可以实现三地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在共同协商、积极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行公益性地面沉降勘察、监测和防治信息的交流、共享与发布,有利于三地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地面沉降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无论成功与否,它都将作为一个模式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江浙沪地调院开展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环境地质综合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城市地区的纺织业发达,但能源紧缺,故大量集中开采地下水用于纺织厂的空调降温,导致城市地区严重的地面沉降。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中城市周边地区的乡镇企业兴起,使整个区域成为水质型缺水地区,促使地下水开采量的急剧增加,诱发的地面沉降目前已成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地质灾害。至90年代末,有面积近10000平方公里的范围累积沉降已超过200毫米,并在区域上已连成一片,最大累积沉量超过2500毫米。尤为严重的无锡因不均匀沉降,还引发了14处地面坍塌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局部地区已形成长数千米、宽一二百米不等的地裂缝带。

  说到防治地面沉降中重视高新技术,就不能不提长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总体部署,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历时3年,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专项调查”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规划研究”。在此基础上,2003年9月9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召开长江三角洲与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方案论证会,标志着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已正式启动。

  据悉,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将分别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国家级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自动化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GPS高精度水准测量网络和地面沉降监控中心等。按照计划,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两大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将于2006年完成。建设高水平的区域监测网络离不开高新技术的采用。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地质灾害有一定的地质原因,比如构造因素的控制、松软土层的存在等,但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过量开采地下水,已被学者们公认为引发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

  张先林介绍说,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开采过量,不过近年来市政工程和高层建筑对地面下沉造成的影响在呈上升趋势,上海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

  长期以来,过度抽取地下水成为长三角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在时序上与地下水的开采基本对应。因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地面沉降最早发生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市区,并在五六十年代造成严重的灾害,八十年代,江苏苏锡常、浙江杭嘉湖地区地面沉降日趋严重。

  随着长三角各地区陆续实施地面沉降综合调控措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采取限采、禁采地下水和回灌地下水等措施,嘉兴、宁波、上海等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趋缓。特别是上海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而且加大回灌量,地面沉降得到较好的控制。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地面沉降有效控制在年均10毫米左右。

  上海制度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成效显著。上海市先后制定了《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上海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目前正在制订《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上海市还建立了统一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体制和灵活的运行机制,统筹考虑城乡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地下水回灌,积极探索并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除了控制地下水开采,上海还大力控制高楼的过度建设。2003年底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审议了《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修正案(草案)》。在此修正案草案中,首次写入了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以之作为上海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的指导原则。如果修正案草案得以通过,这将是中国地方政府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确定控制高层建筑的原则。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8月02日 第十五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