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上海的“旅游形象”(记者感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05:5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谢静 每一个城市在吸引旅游者,精心设计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线路的时候,一定是将本地拥有的最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展现在众人面前。我们在谈论异国情调的同时,是否曾考虑过: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上海要展现给外国人怎样的一个“异国情调”
来自不同国度的夏威夷和福岛带来的东西是一样的:文化。 在两个地区的推广活动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不管是食品、工艺品,还是音乐,民俗都是独具本地风格,也正是这样的异域文化打动了上海人的心。 事实上,我们注意到,每一个城市在吸引旅游者,精心设计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线路的时候,一定是将本地拥有的最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展现在众人面前。 于是我们在谈论异国情调的同时,是否曾考虑过: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上海要展现给外国人怎样的一个“异国情调”? 记者一日在理发店偶遇两位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在交谈中得知,两位教授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目前居住在上海,他们说,不亲历上海怎么能感受到上海的文化? 记者的海外友人时有往返上海,每一次来到上海,他们都会赞扬说,上海越来越国际化了,走在上海跟走在东京,纽约没什么两样。 于这样的赞扬背后,记者是有思考的…… 推展海派文化,使其跃上国际舞台,与全球接轨固然是营销上海的必要手段,但什么是海派文化?国际化?所谓国际化的层次,不是停留在衣食旅游娱乐表象,或少数经济上的科技产品,而是吸收外来文化,经评比存精后,对自己文化正面的质变与量变。 很多人在疑问,新天地为什么如此成功,难道是集聚了众多代表异域文化的酒吧? 在一片怀旧风潮中,“新天地”总算还有一丝回忆的依据,暂时藉由景观的重整及串连,把过去与现在那丝丝的回忆的流动,缓缓地连接在一起。 这就是政府公共部门及社会整体所共同营造出来,对上海现存的古建物的一种尊重。总算不用再一次面对上海老建筑从记忆的版图中退位消失,而能有更多机会看到老建筑重生的机会。让原本几乎要被现代化的快速脚步吞噬的历史感,总算还有稍加喘息的机会。 随着文化发展的多元呈现,社会大众渐渐将焦点转向那些充满历史记忆,却苦无舞台展现的风貌建筑。当人们进入到这样的环境,心中忽然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强烈地感受到历史所遗留下的痕迹,那是因为身体感受到故事烙印在心中的构筑。看着那充满记忆的古老元素、石库门、江南大户人家的院落,甚至只是一堵斑驳的墙面,都深深刻画了只属于当代的风华,然而,这才是上海本土文化长期的沉积,其所蕴含的深度更是现代文明所无法比拟的。 祖先为我们所留下来的瑰宝才是真正永恒,足以与世界抗衡的力量。更何况有些东西,是用再多的假象也编织不出来的,与其靠着现代的文明与科技制造一些令人乏味的假古迹,倒不如将那些已渐渐被人们遗忘的真历史找回来,因为这些浸润在上海本土文化熏陶的风貌建筑,才是真正能够营销全球的地方文化材料!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8月02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