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亟需使用无形之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 11:33 证券时报 | ||||||||||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表明,中央政府短期内不大可能有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出台。对于亟待休整的中国经济而言,这的确是个令人宽慰的消息。当一个经济体处于超常增长时期,中央政府对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调控,是为了熨平经济波动。因此,宏观调控与其说是政府的权力,不如说是其义务:在各种可能的调控措施之中,政府需要选择成本最小的有效组合。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市场变量之一,直接影响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引导其行为,以“中国经济是高速增长的结构失衡问题”来否定利率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是毫无道理的。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经济周期中,利率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次的经济过热同样也不例外。     投资之所以急剧增加,甚至地方政府不惜与中央政府博弈,其根本原因在于投资预期收益与资金成本之间有巨大差额,投资可得丰厚回报。此次投资过热,正是利率水平偏低而且没有及时调整的结果,因为在偏低的利率水平下,许多投资回报率较低的不良项目也会显得有利可图而大肆上马。投资水平持续居高不下就会拉动物价全面上涨,从而形成通货膨胀预期,使得真实利率进一步降低。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利率保持固定不变,就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轮经济过热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坚持“利率无用论”所造成的。利率向上调整的过程,其实就是筛选优良项目的过程,不但能够抑制投资规模,而且客观上起到改善经济结构的作用。利用调整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变量来进行宏观调控,不但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提高中国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     相比之下,以审批、控制贷款甚至行政处分等手段进行调控,固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说可以严格控制总量规模,但这种调控的成本非常高。行政命令没有筛选机制,不但难以起到去芜存菁的作用,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此外,行政性手段无法把握分寸和力度,稍有不慎,容易窒息经济的活力。     在当前,中国实行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已经具备了条件。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的银行系统从多级法人制改革为一级法人制,实行垂直管理,并通过商业银行法、中央银行法,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杜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干涉,改变了以前那种经济调控分权化的局面,将宏观调控的权力收归中央。这个基本框架的确立,已经使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局面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们主张加息,但加息并不意味着全面紧缩银根,息口上调应视作央行在宏观经济运作中出现的新变化,尤其是通胀再燃的情况下,是将利率水平正常化的一个步骤。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出现了罕见的通缩现象。为了刺激经济,政府不仅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制造了一个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去年开始经济走出了通胀,但货币环境并没有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于是出现了流动性过高,资产升值过快(尤其是房地产),投机盛行的局面,这也是过度投资、经济过热的一个货币根源。     随着经济由通缩转化为高达5%的通胀,所有的存款利率和大部分贷款利率的实际利率已出现负值。中国的利率水平正常化和美国联储要做的相似。在IT泡沫破灭、“9.11”等一系列事件影响下,美联储将美利率降至近50年来最低水平,以维持较高的资金流动性,防范金融风险。这些措施防止了美国经济走向衰退,但也在楼市、债市制造了泡沫。随着美国通胀的再现,美联储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将联储基金利率由目前的1.25%拉回到4%的历史正常水平。这样做并不代表联储货币政策趋紧,而是表明其政策由极宽松向中性过渡。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物价水平的变化,调整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对形势的判断、决策的前瞻性和透明性则是对央行调控艺术的考验。     在升息问题上,目前我们正遭遇预期混乱的冲击。由于预期不确定必然加剧各个利益团体的博弈行为,使正常的经济行为发生扭曲,如果不尽快改变,经济就会走向另一种不稳定。对金融市场而言,预期的混乱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利率风险溢价。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宏观经济减速,但央行应尽快采取加息行动,这不仅可以对预期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还有助于经济和市场的稳定,应是下一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择优选择。     行政调控手段“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的历史怪圈,决定了行政调控手段并非长效机制。因此,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手段运用,只能是在行政调控与市场调控之间寻求平衡。我们认为,适度放松银根与加息相结合,是实现这种平衡的择优政策组合。相对于行政调控主观上不想“一刀切”客观上却是“一刀切”的信贷“断流”,加息从资本供应的角度讲,可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成是一种银根的松动,反而有助于修复可能存在的行政性过度紧缩导致的经济急跌。同时,提高了资金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扩张可能出现的回潮起到约束作用。但这还不是我们理解加息必要性的全部内涵。我们认为,在目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通胀总体上处于上升期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跳出把加息简单锁定在与短期CPI 对应关系上的原有思维定式,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加息问题,负利率与货币幻觉、预期混乱冲击两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证明加息必要性的有益思路。     行政性调控正在窒息经济的活力,当及早退出;而市场化的调控措施则应适时介入,以避免经济出现急跌。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着想,有关部门应做出正确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