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态度:合理的社会流动事关社会安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 07:19 中国青年报 | |||||||||
记者 陈娉舒 本报北京7月29日电 “‘社会中间层’关键在‘中间’二字,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阶层,而是若干个社会阶层的组合,在当代中国十大阶层中,理应占据相当部分比例。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更为稳
目前,在发达国家,“社会中间阶层”大概占其全国人口比例的40%至50%左右,包括所谓的有产阶级和白领。有产阶级包括中小企业主、中小农场主等;白领,则包括比方说科技人员、新闻记者、教育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这两方面的人,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所谓的“社会中间层”。 陆学艺说,这些人有如下特点: 一、他们对国家、社会、政治主张的认识较为趋同。 二、他们经济上收入较高,文化、教育资源占有较多,由于收入稳定,他们也是稳定的消费群体。 三、他们本身是文化的创造者、消费者。 陆学艺说,这部分人占的人口比例越高,意味着极端富足人士和极端贫困人士所占的比例小,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由此形成一个肚子大、头尾小的“橄榄型”。富与贫的差距借此得以模糊乃至缩小,社会也就越趋稳定。发达国家社会阶层结构很多就是这样的橄榄型。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陆建华博士也认为,一个更为庞大的中间阶层,可以淡化、缓和、减慢这个社会的两极分化。他认为,社会分化过快、过大地出现,会使社会冲突激化。社会稳定的关键,是社会公平。中间层壮大的本身,也显示社会公平。因为,中间层壮大的背后,是底层的人不断往上爬,拥有更多机会向上流动;又或是公平竞争的加剧,导致一些竞争失败的上层人士掉了下去,也成为中间层。 陆学艺领衔的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沪、苏、浙等7个省市区人均GDP在2002年已达到12500元人民币。与此相关的一个现象是,这7个省市区的农业劳动者大幅下降,“社会中间层”悄然见涨。以北京市为例,2002年北京市人均GDP接近两万元人民币,“社会中间层”占全市人口的36%,全国的这一比例不到18%。北京的社会中间层达到了一定规模。反映出来的,就是北京的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发展健康,北京的社会及经济发展越发平衡。 陆学艺说,目前中国人均GDP刚好超过1000美元,这一阶段也正是各国公认的一个发展关口。从1000美元起步,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将处于巨大变化发展中,走得好将向更为发达的阶段上升,走得不好,就有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恶化、失业增加、社会动荡的隐患产生。这方面,部分拉美国家是前车之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