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公车消费与“执法经济”(调查·声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 04:01 人民网-市场报

  舒圣祥

  县穷,车却不穷;没钱发工资,却有钱买好车———强烈的反衬,让人一时琢磨不透。困惑之处在于:穷县买好车的钱究竟从何而来?是否就是明目张胆地挪用发工资的钱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县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的把关为何又“不过是履行个手续”而已?难道他们真的敢无视党纪国法吗?我看倒未必。报道中提到,他们买车的钱都是“自筹资金”。而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要“自筹”,当然不能偷不能抢,只能靠“执法”创收了。

  这一点,看看买好车的都是哪些部门便可得到印证:县检察院、交警队、物价局、国土局。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执纪执法”、“执收执罚”的权力部门,差不多都可以算是“油水衙门”。他们买好车的钱无疑正是来自于他们的“执法经济”。

  “执法经济”的例子,我们已经见的太多,许多权力部门都把它当作是“创收”的法宝。有了这件“宝物”,于是超限超载的车子在危桥上,只要交钱就可随便通过,直到有一天大桥轰然倒塌;有了这件“宝物”,原本清寒的交警也一下子阔气起来,个个不用自己掏腰包就住上了豪华的别墅。同样,也正是因为这件“宝物”,穷得叮当响的贫困县,有些部门却可以富得流油,“向老板看齐”超标准买豪华车。就拿衡南县来说,不妨对去年用于买公车的500万车资的来源进行一次专项审计,或可发现绝大部分都是“执法”而来。

  人所共知,一些部门为了“自筹”到足够的资金,不惜向被监管单位和企业“狮子大开口”,甚至利用社会上闲散人员对企业进行威逼,强行收费,既败坏了政府部门的形象,也有损于法律法规的尊严。然而,只要“执法经济”不除,只要那些“油水衙门”手中有钱,大概“别墅热”、“公车消费热”之类的热潮,即便能打下去一个也会很快又冒上来一个,甚至还会生出更多、更隐蔽的变种来。

  《市场报》 (2004年07月30日 第五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