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贷紧缩政策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 03:1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沈燕 为了进一步控制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央行今年连续出台一系列适度从紧的货币和产业调控政策,具体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建立再贷款浮息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等。这些措施的组合出台,无不传递出监管当局收缩信贷规模,降低货币创造乘数,减少流通
风险提示一:警惕不良贷款新一轮反弹。一份人行的调查报告显示:贷款规模控制后,不良贷款问题已在各地逐步显现,突出表现在限制性行业及关联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贷款风险突出;部分在建工程或开发区项目由于政策原因勒令停工或撤销,导致投入贷款发生逾期;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影响还贷能力等。 此外,银行还需额外关注的是集团性客户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对集团性客户授信的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导致银行授信超过集团客户的承债能力。一旦银行收缩贷款,一向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关联企业之间就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从而暴露信贷风险。 面临一触即发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和预测,科学理解宏观政策内核,防止一哄而上地猛踩刹车。对企业仍应坚持区别对待,同时对部分有风险压力的贷款提出担保要求,以增加质押或保证的方式降低贷款风险。对于集团性客户,银行也用不着顾虑重重,根据银监会相关政策指引,银行应从机制上加强对有信贷关系的集团客户(及关联方)的信息追踪收集,加强授信额度控制、风险预警和监督检查,把风险控制在最低。 风险提示二:中长期贷款比例上升。信贷规模压缩了,可压缩的多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票据业务,中长期贷款由于原始期限长,无论是压缩还是新增都存在相对刚性。人行调查统计司5月份金融统计报告显示,全国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得到减缓,而短期贷款增幅同比下降较大,中长期贷款增幅同比则下降不明显。在5月份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量占比为25.37%,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则达到74.63%。上海地区情况类同,去年上半年上海地区同业人民币短期贷款新增400.32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591.96亿元;而今年上半年短期贷款仅新增14.58亿元,是去年同期增量的3.6%,中长期贷款则新增881.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5倍。 中长期贷款的上升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当前至少在两方面会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一是中长期贷款增多将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性风险更为突出。按照流动性法则,短期资金来源应作短期运用,长期资金来源应作长期运用,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期限匹配可防范流动性风险。如果将大量短期存款存量用于发放长期贷款,一旦金融形势变化,客户要求提款,内部流动资金就会发生短缺,后果相当严重。因此,中长期贷款的上声,对银行的长期资金来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缺乏长期存款融资渠道的银行而言,加剧了期限不匹配的风险。 二是中长期贷款上升形成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在升息预期下不利。由于资产与负债到期日的不匹配,就会暴露在利率风险中。当前市场对利率上升的预期强烈,笔者也认为如果物价指数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提高利率终究不可避免。一旦利率提高,银行融资成本上升,而大量固定利率的中长期贷款仍以较低利率计息,庞大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将成为低生息资产,成为商业银行胸口难言的痛。 风险提示三:可用信贷资金趋紧。随着各方面宏观调控力度的逐步加大,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减速,可用资金趋紧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一方面,由于信贷规模控制,贷款总量收缩,导致相当部分贷款派生性存款大幅下降。企业回笼资金周期的拉长,也导致存款来源减少;另一方面,央行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共提高1.5个百分点),较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可贷资金量,在部分地区可用资金紧张的矛盾已较为突出。浙江省部分银行为缓解资金压力,以较高的融资成本吸收保险协议存款近150亿元。 同时,由于目前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利率为负数,导致人们储蓄意愿下降。据人行统计显示,5月末全国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比上年同期低2.9个百分点,增幅已连续3个月回落。 存款是商业银行得以持续经营的根本,存款增长的受挫必然会影响正常信贷投放,并进一步削弱银行对于经济建设的融资能力。尤其如果缺乏稳定性较强的储蓄存款,就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矛盾。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7月30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