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建行互买次级债成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 04:06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刘彩娜

  日前,建行公布了第1期次级债的认购结果。被建行认购了37亿次级债的中行,此次也成了建行次级债的大买家。中行和建行两家正在改制的国有银行互相持有债券这一有趣的现象再次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专家分析认为,银行资金急需出路、债券利率较低、其他投资者不愿购买是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互相持有次级债的主要原因,而且商业银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同时,专家还提醒商业银行一定要警惕互相持有所带来的系统风险。

  为何互相持有

  据了解,此次建行次级债的最终发行规模确定为150亿,在本次发行中,工行、交行、中行等机构认购和销售额名列前茅。其中,工行认购额度高达25亿元,高居第一位。加上中金公司,中行是建行次级债的第四大买家。以此推算,建行150亿的次级债几乎被同行承包了。

  在此之前不久,7月初中行先于建行

  发行了140.7亿的次级债,建行是中行次级债的第一大买家,将37亿收入囊中。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中行、建行等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持有债券的情况,原因有三点。

  华夏证券宏观部负责人诸建方分析认为,在当前宏观调控下,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受到诸多限制,但是大量资金又急需寻找一个出路,此时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无论从收益率和稳定性上来考虑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认为,今后商业银行都会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为了发行的需要,商业银行之间有可能在债券利率和认购上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

  他认为,次级债的利率决定应该以同样品种的债券作为参考。5年期国债的利率为4.5%,金融债券的理论利率在4.7%,实际利率可能要高于4.7%。次级债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要排在商业其他负债之后,次级债的利率应该高于同类债券。他认为,次级债应该比同样品种的债券高出30-50个百分点,应该在5.2%才比较合理。而实际上中行和建行的利率都仅为4.87%。为了降低大家的发行成本,可能几家商业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互相持有。

  同时,债券价格相对较低也导致了其他投资者不愿购买。而且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资金紧张,也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做大买家。

  会带来系统风险吗

  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持有债券,银行系统内的风险如何分散和转嫁呢?

  诸建方认为,国内的商业银行越来越市场化,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正在一步步走向市场。如果将来商业银行都没有国家信用做担保,一旦一家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信用危机。在商业银行互相持有债券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并没有转嫁到系统之外,仍然在这个系统内部循环。一旦哪家银行出了问题,这根链条就会断裂,商业银行就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而且,今后国内将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也许将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进入这个循环的圈子,会不会风险不但没有分,反而更大了呢?

  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吗

  目前,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股改试点行中行和建行发行了次级债,目的都是为了补充资本金,达到股改上市的目的。此时,两家银行互相持有债券,让人不禁产生诸多联想。

  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在回答记者有关购买建行的次级债的问题时,他强调,建行虽然是中行第一期次级债的第一大买家,但是中行和建行之间在次级债发行问题上从来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中行发行次级债采取了公开招标定价的方式,整个过程公开透明。中行是根据自己的商业利益来决定是否参与购买建行的次级债。

  据悉,140.7亿的次级债到账后,中行的资本充足率将达到8.3%。建行在发行150亿次级债后,资本充足率也将达到8%以上,次级债对补充资本金所起到的作用立竿见影。

  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外,商业银行互相持有次级债的情况非常少见,不仅不能分散风险,而且有可能只是形式上的提高资本充足率而已。(28C1)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