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高盛、花旗专家建言中国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 08:58 中国经济时报

  实习生周志华北京报道在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走势与宏观调控走向高层论坛”上高盛集团(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博士,花旗环球金融(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博士分别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及其走向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判断,并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

  胡祖六:中国经济并不“过热” 宏观调控要务实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中国经济的走向,已经成为当前全球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因为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胡祖六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上半年GDP增长9.7%CPI增长率为3.5%失业率为4%,经常帐户顺差占GDP的0.5-1%,“这是目前最完美的数据,很难找到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有这么好的数据”,胡祖六充分赞扬了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形势。

  同时,他对目前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过于忧心国内经济“过热”的态度表示难以理解。在他看来,中国上半年经济并不过热。

  他列举了几条理由证明其观点:第一,中国上半年的CPI增长率虽然达到3.5%,但核心通胀率只有1.5%,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第二,标准的经济过热情况下,劳工市场会很紧俏,劳动力供不应求;而事实上中国的实际失业率有可能达到10%左右,失业率居高不下,证明经济并非过热;第三,通常所谓的经济过热,经常帐户应该表现为赤字;第一季度虽然是赤字,但数额并不大,而且从四月份起恢复盈余。“综合来看,中国经济并不过热,即便是,也是‘非典型过热’,而非传统过热。”

  针对眼下广受关注的宏观调控政策,胡祖六肯定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但他同时表示,目前奉行的“宏观调控”,只是政府通过一些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强势干预,而并非通过利率调节等市场化手段,所以仍然是“微观调控”。由于政府调控手段的非市场性,以及国内经济制度的不完善性,中国经济不光存在周期性风险,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风险。

  胡祖六希望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实现“由行政向市场、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藉此避免周期性风险和“硬着陆”。他乐观地估计,如果中国的宏观调控能顺利转变,加之目前的经济形势能够保持,中国仍将有一个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年平均GDP增长在8%-9%之间的黄金时期。

  黄益平:经济前景乐观但面临严峻挑战

  与胡祖六博士的观点相似,黄益平对中国目前和未来的经济形势也表现出了乐观态度。他认为,由于持续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人均GDP才1000美元),中国在未来的一段长时间内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于目前“经济过热”的观点,黄益平认为应清醒对待。他表示,最近的经济扩张主要反映在投资膨胀,而在GDP和CPI指标上并不超常,要区别经济过热与投资过热。最近由于宏观调控的作用已逐渐起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花旗银行的测算,6月份的CPI通胀率可能已经见顶,不太可能再增高了。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正在或已经被逐步消化,经济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但是,黄博士同样对现行的宏观调控手段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是有选择性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主要通过货币紧缩、信贷控制、整顿土地审批和投资项目等手段来进行调控。这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抑制固定投资的增长,但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GDP增长低效和资本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控制贷款规模也可能加重银行现有的问题,信贷困难将会增加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并且,由于投资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3%这甚至已经远远高于东南亚国家的比例),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能并辔而行,这将难以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基于此,黄益平认为,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长期、高效、快速、稳定增长,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变目前的宏观调控手段,用市场方式来调节,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推动国内消费。而对于国内一些“规模过大的银行”,他表示:“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要采取一些比较激进的措施的时候了。”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