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冰生:中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19:55 新浪财经 |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罗冰生 首先,我要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的邀请,使我有机会参加这次高层论坛,并就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言。 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
1978年中国钢产量只有3178万吨,居世界第5位;1996年突破1亿吨,钢产量为10124万吨,列世界第一位;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7年来钢年产量增加1211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钢产量1730万吨,说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 1. 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拉动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 1996年中国国内市场钢材表观消费量为10514万吨,到2003年上升为24725万吨,7年来国内市场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增加14211万吨,平均每年增加2030万吨。市场需求旺盛是拉动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003年中国钢产量22234万吨,同比增长22.38%;产生铁20231万吨,同比增长19.65%;产钢材24119万吨(含重复材,下同),同比增长24.3%。2003年中国GDP达116694亿元,同比增长9.1%。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拉动钢铁生产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同比增幅加快10.6个百分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额比上年增加1.16万亿元,投资大量增长带动了社会钢材消费的快速增长;二是2003年中国重工业发展的高增长,全年增幅达到18.6%,比上年加快5.5个百分点。其中大幅度增长的主要是耗钢强度大的制造业,如发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三是2003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达4383亿美元,同比增长34.6%,其中耗钢较多的机电产品出口为2274.6亿元美元,同比增长44.8%,占外贸出口总额的51.9%,占当年外贸出口总额增量的62.4%。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中国国内市场的钢材表观消费量达24725万吨,比上年增加5003万吨,增长25.37%。 上述情况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社会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了房地产、汽车、机械、通讯产品等行业和城镇基础设施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的重要特点是全社会对金属材料的持续的旺盛需求,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钢铁生产的产品结构及结构调整任务 2003年中国成品钢材产量为24119万吨,比上年增加4715万吨,增长24.3%。按品种结构分,以螺纹钢为主的小型材6820万吨,同比增长26.45%;线材4032万吨,同比增长12.93%;其他型材2377万吨,同比增长13.41%;以上长材合计产量为13228万吨,占钢材总产量的54.84%。2003年钢材表观消费量为27140万吨(含重复材,下同),同比增长24.85%。其中,以螺纹钢为主的小型材6759万吨,同比增长25.68%;线材3982万吨,同比增长12.44%;其他型材2405万吨,同比增长16.07%,以上长材表观消费量合计为13146万吨,产需基本平衡。 2003年生产热轧、冷轧窄带钢2015万吨,同比增长35.22%;无缝管产量700万吨,同比增长14.74%;焊管1070万吨,同比增长21.36%。而当年钢材表观消费量中,热轧、冷轧窄带钢2055万吨,同比增长34.84%;无缝管691万吨,同比增长11.42%;焊管1078万吨,同比增长21.43%,这三个品种产需也基本平衡。 2003年特厚、中厚板卷产量3413万吨,同比增长33.1%;冷轧、热轧薄板卷和涂镀板2396万吨,同比增长7.09%;硅钢片193万吨,同比增长8.17%;以上板材合计产量6002万吨。而当年钢材表观消费量中,特厚、中厚板卷为3797万吨,同比增长41.92%;冷轧、热轧薄板卷和涂镀板4934万吨,同比增长25.27%;硅钢片342万吨,同比增长30.44%。以上板材合计需求量为9073万吨,需大于产的缺口为3071万吨,这是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性矛盾的集中表现,不足部分全部依靠进口钢材满足国内需要。 2003年中国自产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为86.31%,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线材、螺纹钢、型材、棒材、窄带钢、无缝管、焊管等品种,产需基本平衡,国产钢材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层板、涂层板、不锈钢、硅钢片等品种,生产能力不足,产需之间存在缺口,这是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 3. 国内市场供需两旺,价格上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中国国内市场的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数)2003年1月初为84.43点,12月末上升到105.86点,全年上涨21.43点,涨幅为25.38%。 2003年中国钢铁工业运行情况总体良好,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6户)实现销售收入6617.9亿元,同比增长48.94%;实现利税960.8亿元,同比增长68.5%;实现利润488亿元,同比增长108.73%,均创造历史最好水平。2003年重点钢铁企业提取折旧资金437.5亿元,同比增长27.92%;资产总额达9699亿元,同比增长16.14%;资产负债率53.19%,总体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4. 进口钢材大幅增长,出口钢材迈出新步伐 2003年中国进口钢材3717万吨,比上年增加1268万吨,增长51.8%;进口钢坯588万吨,比上年增加128万吨,同比增长27.7%。 在进口钢材3717万吨中,板材3325万吨,占总量的89.45%;棒材122万吨,占3.28%;管材113万吨,占3.04%;角钢、型钢86万吨,占2.31%。 在进口板材3325万吨中,冷轧薄板卷965万吨,占29.02%;热轧薄板卷698万吨,占21%;镀锌板537万吨,占16.15%;中厚板384万吨,占11.55%;不锈钢板217万吨,占6.53%;硅钢片129万吨,占3.88%;彩涂板110万吨,占3.31%;镀锡板52万吨,占1.56%。 2003年中国出口钢材690万吨,同比增长27.5%,出口钢坯147万吨,同比增长10%。出口钢材中,主要是普盘条、螺纹钢、石油管线钢及套管等,这些品种出口量均大于进口量。 二、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的运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去年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是包括钢铁业在内的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煤电油运供应紧张,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下降。这些问题虽然是局部性的,但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的大起大落。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4至5月份加大了调控力度,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上半年我国钢铁工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运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钢铁业投资过热明显降温,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 去年以来,钢铁行业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情况,主要表现是投资增长过快,建设规模过大。2003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22亿元,同比增长96.6%,今年一季度达107.2%。在建项目炼钢能力达1.5亿吨,炼铁能力达1.43亿吨。在建高炉298座,1000立以下高炉181座,占60.74%;在建转炉203座,100吨以下转炉150座,占73.89%。通过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半年钢铁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48亿元,同比增长54.7%,比去年同期回落41.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52.5个百分点;6月份当月完成投资202.69亿元,同比增长16.36%,比一季度回落90.84个百分点,已低于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6%和6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67%的水平。 在投资结构方面,由于国家采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大批违法违规、低水平产能扩张项目停工停建,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方向的重点项目,继续得以顺利施工建设。 2. 钢材市场需求和钢铁生产由超常增长转向理性增长 国内钢材需求在连续三年增长20%以上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全社会表观消费量达7572万吨,同比增加1671万吨,增长28.31%。其中,二月份的增幅高达37.27%,这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引起的对钢材需求的超常增长。与此相应的是钢铁生产也出现超常增长,一季度产钢6146.65万吨,同比增长26.38%,产生铁5673.3万吨,同比增长25.97%,产钢材6726.46万吨,同比增长29.47%。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影响下,二季度钢材表观消费量为7497万吨,同比增加758万吨,增长11.25%,比一季度增幅回落17.06个百分点,进入需求合理增长的区间。二季度产钢6328.25万吨,同比增长16.36%,产生铁5761.6万吨,同比增长15.12%,产钢材5946.77万吨,同比增长17.63%,分别比一季度回落10.02、10.85、11.84个百分点。 上半年钢材市场表观消费量15070万吨,同比增加2430万吨,增长19.23%,比一季度增幅回落9.08个百分点;上半年产钢12474.9万吨,同比增长21.09%;产生铁11434.98万吨,同比增长20.26%;产钢材13721.74万吨,同比增长23.15%,分别比一季度增幅回落5.29、5.71和6.32个百分点。 值得指出的是,不仅是数量的变化,钢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半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态势,而地方中小企业的生产却起伏波动较大。今年以来,3月份钢的平均日产量最高达70.48万吨,其中重点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日产钢为57.48万吨,地方中小企业日产钢为13万吨。4、5月份由于建筑钢材价格大幅下降,地方中小企业日产钢降到10万吨以下,但重点统计的大中型企业日产钢逐月上升,6月份达58.39万吨,而地方中小企业为10.94万吨。一大批小高炉、小转炉、小轧钢停工停产,有利于钢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一季度线材、钢筋、棒材和型材等长材的产量,占钢材总量的比重为54.28%,二季度为53.81%,比一季度下降0.47个百分点;一季度螺纹钢产量同比增长29%,二季度增长10.23%,回落18.77个百分点。一季度线材产量同比增长22.9%,二季度增长17.53%,回落5.37个百分点;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镀层板(带)一季度同比增长38.5%,二季度增长46.29%,提高7.79个百分点。涂层板(带)一季度增长34%,二季度增长39.33%,提高5.33个百分点。冷轧薄板卷一季度增长19.5%,二季度增长24.05%,提高4.55个百分点;上半年特厚板同比增长45.8%,厚板增长38.6%,热轧薄板卷增长23.2%,无缝钢管增长26.9%,均有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 国内钢材市场价格经过暴涨暴跌后,走向合理价位区间 由于全球化的经济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一直保持上涨的势头。去年10月以来,国内市场价格逐月上涨,今年3月达到最高价位,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达120.14点,比年初上升14.28点。从4月中旬开始,建筑钢材价格大幅下跌,5周内螺纹钢暴跌944元/吨,线材暴跌998元/吨。受建筑钢材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5月份各品种钢材市场价格全面下跌达到低谷,5月末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为108.56点,接近2003年末105.86点的水平,比最高价位的3月末120.14点,下降11.58点。其中,螺纹钢、线材的降幅最大,5月末价格指数分别为83.5点、81.59点,比3月末分别下降32.35点、34.54点,分别下降27.92%、29.74%。 在钢材市场价格出现暴跌的情况下,协会在5月24日召开了钢铁企业参加的稳定钢材市场座谈会,对统一认识、稳定市场发挥了作用。同时,由于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抑制了生产能力的过量释放,落后的生产能力被迫关停或者淘汰,建筑钢材供需失衡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平衡,进入6月份以后,钢材市场价格企稳回升,6月末钢材综合价格指数110.59点,比5月末回升2.03个百分点,其中螺纹钢97.89点,线材97.68点,中厚板124.21点,热轧薄板卷103.18点,冷轧薄板卷109.68点,总体上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已向合理价位回归,长材与板材的比价关系也趋于较合理的水平。 4.进口钢材由高增长转向负增长,出口钢材大幅增加 今年一季度进口钢材1007.78万吨,同比增加150.05万吨,增长17.49%,保持高增长的态势。由于国际钢材市场价格高于国内市场的影响,抑制了钢材进口增长的势头。上半年进口钢材1804.06万吨,同比减少45.74万吨,下降2.47%,这是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半年进口钢材负增长的情况。其中,5、6两个月进口钢材456.87万吨,比去年同期的652.93万吨,减少196.06万吨,下降30.03%。 今年一季度出口钢材162.2万吨,同比增加10.2万吨,增长6.72%,增幅相对较小。在国际钢材市场价位高于国内的有利条件下,上半年出口钢材455.61万吨,同比增加103.28万吨,增长29.32%,比一季度增幅提高22.6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出口钢材101.19万吨,月出口数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6月份出口109.4万吨,创历史最好成绩。5、6两个月,出口钢材达210.59万吨,同比增加75.26万吨,增长55.61%。特别是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棒线材,上半年出口152.07万吨,占同期出口总量的33.38%,有利缓和国内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 5.全行业运行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大幅度增长 中央着眼于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目的决不是人为地放慢经济发展步伐,而是要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全行业运行质量的提高,今年上半年列入行业统计的66户重点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41.1亿元,同比增长60.16%;实现利税639.34亿元,同比增长50.93%;实现利润376.15亿元,同比增长83.08%。同期,企业共计提取折旧费用264.62亿元,同比增提61.11亿元,增长30.03%。6月末66户企业资产总额10585.99亿元,同比增加1866.5亿元,增长21.41%。66户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54.88%,比去年同期上升2.9个百分点,仍处于较合理的水平。总的来说,重点钢铁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自我累积、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半年钢铁行业的运行情况说明,中央宏观调控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需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要从钢铁行业运行的实际出发,全面、准确、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和措施,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转变钢铁业发展的增长方式上来,以推进钢铁行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钢铁生产的主要原燃料是铁矿石、废钢和焦炭、焦煤。由于中国尚在工业化过程中,社会钢铁累计存量不多,废钢回收量相对较少。以废钢作为主要原料的电炉钢占全国钢总量的比重在17%左右,低于世界平均电炉钢比35%的水平。因此,中国的钢铁生产以铁矿石、焦炭作为主要的原燃料。 中国的铁矿资源不足,而且分散,原矿含铁量低。铁矿石资源储量400多亿吨,可供开采的有200多亿吨,达到经济规模的为80多亿吨。2003年中国产铁矿(低品位矿为主)26108万吨,同比增长13.82%,不能满足国内钢铁生产,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2002年进口铁矿石11149万吨,进口矿产生铁占生铁总量的比重为42.12%。2003年进口铁矿石14812万吨,比重上升为47.23%,2004年上半年进口9775万吨,同比增长34.9%,预计全年进口铁矿石1.8亿吨以上,比重将达到52%左右,对进口铁矿的依存度不断提高。 2003年中国焦炭产量13879万吨,同比增长20.75%;同时,当年焦炭出口1472万吨,同比增长8.48%。今年上半年产焦炭8211万吨,同比增长18.46%;出口焦炭633万吨,同比下降27.7%。由于炼焦煤资源不足,生产能力增长跟不上市场需求增长,加上出口数量大,造成当前国内市场焦炭和焦煤资源供应紧张,价格猛涨。从总体上看,焦煤和焦炭供应偏紧的情况短期内很难根本缓解。 2003年全国发电量189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4%;今年上半年发电量99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8%。但供电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明显,拉阐限电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出现,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近几年中国钢铁生产的快速增长,物流运输也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3年全国铁路运量为19.9亿吨,比上年增长6.5%;主要港口吞吐量20.26亿吨,比上年增长18.7%。今年上半年铁路运量10.56亿吨,同比增长8.7%;主要港口吞吐量11.78亿吨,同比增长25.1%。但仍然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进口铁矿到港,卸矿能力不足,造成压港严重。到港铁矿卸港后,由于铁路运力不足,由港口运往工厂困难,2003年有17.7%的铁矿石是靠高成本的汽车运至钢铁厂的。今年7月20日统计,主要港口的铁矿石港存量3452万吨,比年初增加1231万吨,增长55.43%。 中国的水资源短缺,而钢铁生产又是耗水大户,北方地区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而该地区的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近50%,水资源不足也限制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些年中国钢铁企业在环保方面加大了投入,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总的来说,环保压力仍是越来越大。目前,在国家规定的酸雨、SO2“两控区”内,生产的钢占全国钢产量的75%左右,钢铁企业的环保治理和改造任务很重。 另一方面,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同发达国家比较,也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总的来说,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低,工艺装备先进的重点大企业与落后的地方中小企业并存,全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艰巨,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不足等。2003年以来,在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下,又出现了违法违规、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大产能的现象。所有这些问题,是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做好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与各方面发展的协调和平衡,以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钢铁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给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全行业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总体上是良好的,为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面对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中国钢铁工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行业的科技进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钢铁工业发展与其他行业、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坚持在结构调整中发展总量的原则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3年通过调查研究,预测2005年中国国内市场对钢需求量为2.7亿吨以上,2010年3.3亿吨以上。同时,预测2005年消费的钢材中,板带材的比重将由2002年的39.42%上升到43.46%,201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50.18%。市场需求增加,钢的数量不足,需要钢铁生产发展,但更需要的是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板材产品。当前,以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产品,国内生产已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产需平衡,要依据市场需求的增长,适度发展,并注意防止盲目扩大产能,严重供大于求造成的损失。而2003年板材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3000多万吨的差距,在产需增长的幅度上,需求增幅大于生产增幅8个百分点左右。所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要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的重点要放在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扩大品种,提高质量,特别是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板材产品的产量,提高全行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2. 注重钢铁生产增长与国民经济各方面发展的协调 2003年中国钢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2亿元,比上年增长96.6%;今年上半年完成848亿元,同比增长54.7%。虽然钢铁业投资过热明显降温,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但上半年投资仍然偏大,在建规模仍然偏大。钢铁行业投资不仅是自己行业发展的问题,涉及国家经济发展保持合理的投资结构,关系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协调,重工业发展与轻工业发展的协调,工业发展与支撑条件的协调等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从钢铁工业自身来说,投资过热,在建规模过大,将严重脱离国家能源、电力、运输、环境等支撑条件的限度,造成发展过程中的失调,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要坚决制止违法违规、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产能的倾向。对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投资行为,要坚决反对和停止建设。同时,要支持和鼓励现代化、高水平、资源有效利用、环境负荷小,符合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技术改造和投资建设项目。 3. 注重钢铁工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增长的协调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由计划主导转向由市场需求主导,显著的特点是市场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对中国钢铁工业来说,就是要把握钢铁生产的发展速度与市场消费的增长速度实现基本平衡,防止发展过程中出现供需之间的节奏失衡。在这里,首先要防止钢铁产能的过快增长,造成数量的严重供大于求带来的产需失调。同时,要坚持结构调整为主线,不仅要实现数量的产需平衡,更重要的是实现钢铁产品的品种结构的产需平衡,包括进口钢材与国内钢材生产、市场需求增长的数量、品种结构的协调平衡。 4.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面对铁矿石、焦炭和焦煤、电力、运力、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约条件,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重视自己的发展速度与制约条件的全面协调。对全行业来说,要坚持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原料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给基地,包括企业与供方结成“双赢”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要坚持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钢铁产品的使用效率,发展高效钢材和节约使用钢材等。总之,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要走一条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