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涛:2004年中国进出口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19:47 新浪财经 | |||||||||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院长 柴海涛 一、今年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的主要特点 1、进出口贸易持续、高速、超预期增长。近两年来中国外贸进出口形势的发展总是超过人们预期。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5100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六位,2002年猛增20%以
2004年头6个月这种增长势头还在持续。虽然从今年开始中国出口退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退税率普遍下调,大多数人认为由于出口退税率平均下降3个百分点,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但是今年1-6月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国际贸易上升的趋势没有减缓,其增势甚至超过去年。前六个月进出口总值达5229.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1%,其中出口2580.8亿美元,增长35.7%;进口2649亿美元,增长42.6%。除今年一月份外,进出口已连续23个月保持20%以上高增长,其中19个月的增速在30%以上。特别是今年6月份,进出口高达992亿美元,刷新月度历史记录。出口额首次突破500亿,达505亿,进口额487亿。这意味着每天有有32亿美元以上的巨额货物在中国各口岸进出流动。这种态势使得有关部门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前实现:2002年初,我们在讨论我国2000-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时,刚刚提出了我国进出口额至2010年再翻一番,达到一万亿美元的中长期规划目标,现在居然提前六年就实现了。 2、上半年外贸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出现了10年未见的持续逆差,但逆差正在逐步缩小,预计全年仍是小幅顺差局面。与去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45亿美元相比,今年头四个月进出口贸易出现连续逆差,高达107亿美元,为1993年以来之最。这种情况从5月份开始反转,获得了月平均近20亿的两个月顺差,因此将半年逆差额降至68.2亿美元。这个情况看似反常,实则事先已有预料。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国内经济高位运行,部分行业投资延续了去年高增长的趋势,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43%,引起资源类初级产品如矿产、钢材、能源、重化工产品,以及制造设备等进口需求的高度旺盛,其中前五个月初级产品进口453.2亿美元,增长62%,工业制成品进口1709.2亿美元,增长36.3%;二是年初政府对粮食、资源性和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出口采取了一定调控措施,出口下降,而对进口调控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态度,以作为对前两年高顺差的一种调整和修正。这既可弥补国内比较紧张的短缺资源,又有利于适当减少顺差,缓解因外汇储备激增产生的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扬的影响,致使我国一般贸易特别是资源类产品的逆差大幅增加,高达156.8亿美元,同比增长168.8%;四是跨国公司将制造业加工装配环节向中国加速转移的同时,产生了大量中间品的进口,其中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零部件、电工器材、汽车零部件、通讯器材零部件的进口,占到全部机电产品进口的55.8%。在进口区域方面,亚洲地区成为我国逆差的国别地区之最:前三位分别是台湾地区,达244.4亿,其次为韩国170.5亿,再次日本114.1亿。我与东盟在保持39.7%的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逆差也急剧扩大,同比增长了81.8%。 从下半年始,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投资需求减弱,原材料和制造设备的进口增速明显回落,大豆进口开始下降,铁矿沙、钢材进口增速大幅减弱,再考虑到我国以往上半年进口数量大,下半年出口数量大的习惯运行模式,全年进出口出现逆差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预计下半年将保持顺差势头,到年底会有一个基本平衡,适量顺差的结果。 3、制造业为基础的加工贸易出口增速高于一般贸易,进一步强化了外资与外贸的关联度,使得中国“世界加工厂”特征更为明显。1-6月,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2422.62亿美元,增长39.4%。其中出口1423.5亿美元,增长37.8%,占出口总值的55.2%,进口999.1亿美元,增长41.8%,占进口总值的37.2%。在上半年一般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加工贸易的顺差却保持着一定增长,顺差达424.4亿美元。其中来料加工名义的进出口顺差58.3亿,进料加工进出口顺差366.1亿,两者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顺差9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9.2%。在加工贸易增长强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一般贸易的逆差将由加工贸易的顺差给予弥补,加工贸易将为全年贸易平衡做出最主要的贡献。 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以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使得外资与外贸之间的关联度日趋紧密,利用外资的规模和程度对进出口贸易的数量、金额和产品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影响程度日甚。今年头五个月,外资企业的进出口2406亿美元,已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左右,其中66.4%属于加工贸易,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占到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近82%。在现有外资企业中,制造业占了7成,今年一季度新批外资企业中,72%的企业和75%的金额继续投向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通用和专用设备领域,集群化投资的特征明显。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集中了大量以IT和ICT为主的外资生产企业,仅东莞就有计算机类的加工企业3000多家,可以生产计算机95%的零部件,并具备庞大的成品组装能力,其生产销售模式几乎一样,就是进口关键零部件,配套后组装成品出口。 二、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背景与主要推动力 我国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成因多样,有些因素发挥着中长期作用,对进出口形势将产生长远影响,有些则属于当年特有或短期效应。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给我国进出口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基本环境和发展空间。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在去年快速复苏的基础上,今年维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美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继续扩张,消费开支稳步增长,特别是非耐用品消费持续强劲。上半年美国GDP保持了4%以上的增长率,预计全年可增长4.6%。进出口贸易增长也在加快,进口商品数量增多,一季度增长了4%。日本经济在出口和内需两个方面的强劲推动下,呈现良好的回升势头,今年上半年维持了连续九个季度的经济增长。1-4月份对中国的出口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欧元区今年终于出现了稳定的增长势头,一季度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0.6%,二季度也保持了同样趋势。进出口贸易也同步加速,贸易收支情况大大好于去年同期。欧盟委员会预测全年经济增长可达1.7%。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和进出口贸易最为活跃,亚洲开发银行估计该地区经济增长超过6%,为2000年以来最大增幅。主要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都对今年世界经济给出了乐观的评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4.6%,世贸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5%,两项预测均为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 世界经济好转和国际贸易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良好的需求环境和机遇。1-5月,我国对美、欧、日市场的出口同比增加了34%、36%和22%,对三大经济体的进出口合计1921.7亿美元,占我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为45.3%、52.6%、38.3%。对我上述三指标的增长贡献率为41%、50.9%、32.7%。 2、巨大的生产能力与国内消费市场不足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产业结构。中国制造业目前有强烈的出口依赖,除最近部分生产资料等上游产品供给趋紧外,600种政府监测的消费品,80%供过于求。在纺织、轻工、家电、信息、通信产品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耐用或非耐用消费品领域,我国的产能与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差距巨大,只有到国际市场上寻求出路,才能维持就业与增长。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40%;空调、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产品出口依存度在40%-50%之间;DVD产量近9000万台,国内只能消费1400万台,出口依存度竟达80%以上。其他产品如鞋类、电风扇、照相机、移 动电话、计算机、摩托车等轻工机电产品,情况大体类似。 3、外资大量进入中国成为我国进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关键性变量。中国引进外资已经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去年更成为世界上流入FDI最多的国家。外资的进入使得中国工业技术能力成长迅速,从而使我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部门和劳动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工业配套能力加强,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结构提升很快,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外资向中国制造业集中的结果,是中国制造加工业日益融入全球生产制造的分工体系,产品因此而出现大规模跨国流动,成为世界贸易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例如全球信息技术100强中90%到中国投资,使中国近年成为全球第三大信息通信技术的产品制造基地,从而迅速扩大了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的出口。上半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分别为2807亿美元和573亿,增幅分别达到46.3%和60.9%,高于出口总额增幅10.6和25.2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4.2%和27.4%。 4、政策放宽使私营企业迅速进入外贸领域,成为促进出口的新生力量。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对外贸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彻底放开,使得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积蓄的能量在短期内得到释放,形成近两年独特的出口推动力。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出口419亿美元,同比增长75.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一倍以上,占总出口的比重迅速提升至16.2%。新《外贸法》与七月一日实施后,全国已有2000多家外贸经营者依法备案登记,开始进入国际贸易领域。预计私营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还将继续扩大。 5、出口退税新政策的成功实施带动了企业增加出口的积极性。1-6月全国累计退税2433.7亿元,其中办理“老帐”退库1946.8亿,办理2004年出口货物退税486.9亿。国家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清欠历史旧帐的98.4%,力度之大,效率之高,超出各界预料。至此,困扰多年的出口退税拖欠问题得到解决,企业回笼了大量资金,大大缓解了经营压力,促进了出口的积极性。当然,新的退税政策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共同分担,确保“新帐不欠”的运行机制尚需磨合,出口产品出现跨地区采购限制行为,部分行业的退税率应该适当调整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落实和完善。 三、阻碍外贸发展的几个问题及应对思路 1、外部贸易环境不平衡,贸易摩擦大幅度增加。我国出口顺差集中在美、欧各国,逆差集中于日、韩、台湾地区和东盟,这种不平衡的贸易格局导致我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居高不下。上半年国外对我出口商品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共26起。今年4月我国彩电出口遭受美国反倾销制裁,加征22.94%-78.45%的反倾销税,很可能迫使我国彩电企业退出现有300多万台彩电出口、近4亿美元的美国市场。6月,美国又对我木质家具出口发起反倾销,影响到12亿美元的出口和近4万家企业的生产。7月,美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半导体增值税退税问题以双方磋商解决的方式撤诉,中方做出了实质性让步。截至2003年底,有16个国家对我纺织品发起反倾销和特保调查,共48起,涉及10亿美元。面临世贸组织《纺织品协定》2005年初取消所有纺织品配额,欧盟最近正在酝酿修改和简化反倾销标准与程序,削减普惠制待遇等措施,对我纺织服装和其他主要出口产品设障。 应对摩擦的基本思路在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在新的贸易规则下开展竞争与博弈。世贸组织作为一种国际贸易磋商机制,虽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强制性的国际法框架体系,但其“实施细则”往往取决于各国的国内法。在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冲突之间,世贸规则留给各国的自由裁量空间“宽可走马”。例如,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利条款,虽增加了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胜诉的难度,却有效地避免了我国被按照“反补贴条款”立案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各国在“两反一保”方面的国内立法动向,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在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磋商和谈判机制的基础上,加快自身立法,有效保护国内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实事上,我国新出台《外贸法》的基本着眼点,正是将世贸规则的“内法化”。在外贸基本法的原则确定后,如何利用新规则,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贸易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创造公平贸易环境,应对他人,保护自己,是政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2、低价格、高物耗、数量扩张的出口模式未能根本改观。粗放性的增长是近年和未来一段时间阻碍我们提升出口竞争力的严重桎梏,主要表现为产品消耗大量资源,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等方面。中国GDP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但石油消费世界第二,消耗量约7%,发电量消耗13%,钢材消耗27%,水泥消耗40%,煤炭消耗31%。我国每年生产彩电4000万台,但今年出口平均价不足100美元,贴牌产品达到89%。彩电的104项关键技术,国内能够掌握的只有60%;移 动电话的65项关键技术只掌握了一半;而 DVD的关键技术掌握的还不到16%。中国是维生素C的第一大生产商,出口占到全世界贸易量大半,近年来因为竞争激烈,只有低价竞销,不仅造成增产不增收,贸易条件恶化,而且几乎引起世界各国对我实施反倾销。 应该看到,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出口产品还将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加工贸易的方式提升竞争力,这是我国走向成熟工业化国家的进程中一个必不可缺的阶段。即使在现有发展模式下,中国外贸的高速增长的态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这是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一是我国生产能力和消费潜力非常巨大,以城市化进程为标志的经济建设将长期持续;二是世界产业分工正在新一轮配置,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刚刚开始,方兴未艾。但这并不意味着重视并着手提升出口质量是未来的事情。鼓励跨国公司把高技术、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是当前吸收外资政策应该切实解决的问题;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科技产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应该成为政府始终不渝的推动目标;培育自有品牌,掌握核心技术,拓展全球销售渠道,依然是当前企业走出国门,做大做强的基本思路。在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过往的“以质取胜”发展战略应该赋予其更深刻、更广泛的时代内涵,并伴随着中国外贸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 3、许多出口产品对各类国际标准不适应。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往往在新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设备标准面前止步。不可否认,当前众多针对国际贸易产品的标准背后的确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但对此中国企业应该有个冷静、理性的态度,一分为二看问题。也要看到,有些标准并不是仅仅针对中国,而是已经成为国际通用准则,具有普适性。如果我们的企业不能适应或者不愿意去适应,结果只有是自己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甚至退出国际市场。适应才能获得主动。例如ISO9000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若干年前引进中国,现在逐渐成为我国国内标准,成为企业管控水平达标的代名词;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欧2、欧3标准的引入,对我国环境保护正起到重要作用。今年沃尔玛等50家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时,提出了供应商应符合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涉及企业不能用童工、不能强迫劳动、不能无限制加班、内部健全管理体系等等9个方面,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工权益。根据这项标准,全球已有200家跨国公司根据制定了他们采购的准则。从本质上讲,社会标准也好,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也好,都是为了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广大企业既然要在全球采购和生产的国际大循环中获取自己的利益,就要主动适应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经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持人:柴院长就今年的发展的特点,今年进出口贸易的宏观经济位置,主要推动为推动外贸发展的问题,应对思路,就这几个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演讲,内容非常的丰富,信息量很大,下面我们进行提问交流,由于时间非常紧,我们只能提出两个问题。 提问:您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问题,我们国家传统上认为我们国家的优势是劳动力比较低廉;我们的劣势是我们的国家的资源比较昂贵。但是,我看到很多的报道中国的劳力在上升,而且民工劳动力的成本可能不像我们想象那么低廉。我们目的利率比较低,造成资本投资还是比较低,从这个情况来看,资本优势比较动态的,从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您觉得中国的比较的优势和我们后期刚刚有什么差异?我们未来是沿着一个什么台阶往下走? 柴海涛:关于劳动力比较低廉的问题,就去年外贸就业行业所产生的问题来看,跟发展中国家来比,到目前为止,价格相对比较低廉,这个优势还是继续存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态势还不会改变。有几个数字说明,中国的纺织品行业大概平均每小时是40美分,制造业是60美分左右。确实如你所说出现一个什现象呢?东盟的国家发生一些变化,像越南这样的国家劳动力成本已经出现了比我们有相当的竞争力的态势。需要动态的来看,外资投资的时候,除了劳动力以外,还要看基础设备的配置等等,这样还是一个优势。 提问:现在进出口在中国GDP里面占的比例比较高,进出口在中国整个GDP当中占的比例高,对中国有哪些利与弊? 柴海涛:刚才我的发言当中实际上还是涉及到这个问题的回答了。刚才我讲了,中国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这几年确实是中国的进口贸易,特别是出口的贸易是立功了,主要在哪里呢?主要就在要保持经济增长。这么高的外贸程度,60%以上的程度仅仅是出口就占GDP的3%,这几年使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一个拉动的作用。第二个要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经济增长是劳动就业这量大矛盾确实是宏观政策需要尽力解决的问题,在外经贸行业当中解决就业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中国吸引劳动力是3000万,广东吸引了1000万的劳动力,基本上是中西部地区像四川、湖南、湖北这样的劳动力流到了珠江三角洲去,这样的态势像广州市提出了“9+2”,我看到有一个材料中国的每出口1亿美元大概能够增加1.5万个就业的机会。每引进1亿美元的外资能够解决2900个劳动就业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向成熟工业化转型这样一个阶段,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外经贸的高速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和利的。至于说弊的问题,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也是我们政府跟业界都在讨论的问题,中国最后的增长动力依靠什么?是不是能够像一些小国,或者像资源匮乏这样是出口外向型。目前主流的意见认为这种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只能是一个事情,要持续的增长,质量的增长,像我们最终的经济总量巨大、产业能量这么大的中国,还需要有扩大内需的问题,这需要另外一个话题,中国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增长总额一直是不尽人意的。上半年我们统计是29.9%,但是考虑到CPI,考虑到通货膨胀其实实际上和以前差不多是持平。中国内部的消费水平一直没有刺激起来的话,仅仅是靠外经贸拉动的话确实是难以持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