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外资银行"不见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06:17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当人们不再为外资银行推出的新业务设立最低门槛而惊奇时,当外资银行增值服务需要收费的理念越来越为中资同行所采用时,当宏观调控政策指向中资银行的同时也没有忘却外资银行时,曾经与中国内地市场若即若离的外资银行,已经离国民待遇越来越近。

  业务开放如期推进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索爱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从向本地居民的开展全面个人外汇业务,到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从开放城市不断增加,到新业务受理不问中外中国入世时许下的银行业对外开放正在不断兑现。

  我国于2001年12月首批开放了深圳、上海、大连、天津四城市的人民币业务。2002年12月又第二批开放了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五座城市。入世第二年,在2003年11月,我国按照WTO协议,将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济南、福州、成都、重庆四个城市。

  不仅如此,原先的政策禁令也在松动,如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比例在上升,参股对象在延伸。汇丰银行拟参股交行19.9%的消息如今已为双方所公开证实,由此业界预期将引发一波外资高比例参股内地银行的小高峰。

  在众人瞩目的个人银行业务方面,未来的重点有二:其一主要是汽车信贷。根据WTO承诺的开放步骤,我国将允许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而外资银行也可在我国加入WTO后5年内,为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服务。二是银行卡业务。外资银行看中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无限商机。

  告别超国民待遇

  2004年4、5月,当宏观调控通过各种政策举措传递至各金融机构时,人们一度曾经置疑,为何没有针对外资银行的措施?这是否给了他们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很快,人们的疑惑被一纸规定打消了。

  中国对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境内外资银行须于每年2月底前向国家发改委或外汇局提出关于本年度中长期外债发生额或短期外债余额的申请,并有一次申请调整的机会。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6月联合发布《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并做出上述规定。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包括境外借款、境外同业拆入、境外同业存款、境外联行和附属机构往来(负债方)、非居民存款和其他形式的对外负债。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称,这既符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实现中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促进中外资银行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切实防范国家外债风险。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明确表示,我们监管标准的哲学是两条:第一,从长远的目标来看,银监会必须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第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同时指出,监管和开放是不矛盾的,我们在积极地推进开放的时候,也非常注意对外资银行的合规、合法性的监管。很显然,在取得越来越多权利的同时,外资银行受到的约束也因为业务量的增多而在相应增加。

  竞争力初步显现

  不可否认,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市场的发展绝非顺风顺水,跌跟头者也大有人在。有统计显示,入世以来,中国金融业加快了对外开放进程,但外资银行在华市场份额反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与入世前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另一现象是,以一线外资银行为代表的第一阵营,正显露出越来越明显的竞争力。

  上海银监局不久前发布的信息显示,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80.97亿美元,占上海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2.82%;各项贷款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50.68%;存款87.58亿美元,同比增长65.21%;增幅均高于同期中资商业银行水平。

  根据入世协议,2006年底外资银行将在中国享受国民待遇。上海银监局专家认为,从这一时间表可以分析出今后外资银行的动向:继续加大在华机构布局,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对在华业务的人员和技术支持;机构布局趋向经济发达地区,出于成本和贴近市场的考虑,部分外资银行区域性的业务处理中心继续向上海等大城市转移;将有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推向市场;目标客户定位更加清晰,个人银行业务主攻高端客户,企业客户主要是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有大量进出口业务的中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的中方母公司,优质民营企业也将成为其潜在目标客户。与此同时,外资银行还会依托其集团综合经营的优势,提高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上海证券报记者王炯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