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宏观调控应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 15:33 上海证券报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三大挑战,首先是如何继续以稳妥措施,巩固宏观经济调整的成果,使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平滑转入正常时期的宏观经济调节。二是如何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反弹。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本轮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暴露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体制瓶颈与资源瓶颈问题,通过简单添平补齐方式解决矛盾容易留下弊端,因此,需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索爱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部门在银行业,无论是投资或是土地其必然的连接点是银行,银行业的风险将直接影响经济不同层面和社会不同层面。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中银行体系所发挥的作用,也要看到银行潜在的金融压力甚至风险。只有加快银行改革,才能应对可能的变化,防范道德风险,保持金融稳定。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时期,调控成效明显,相信后续的效应将更有助于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回顾这段时间的宏观调控进程,对于总结宏观调控经验,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机理与把握宏观调控的趋势,认清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非常有益。

    一、 宏观经济调控的三大政策

    此轮宏观调控突出了三个调控对象,即信贷、土地和产业项目,从而相应地产生了三个政策组合,即信贷政策,土地政策和产业项目政策组合。这三项政策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调控三角",有效地框定土地供应和项目投资的规范,从而抑制了新增投资和与之相联的信贷规模。

    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趋热表现或是投资过快增长趋势,都是因占用土地资源而起的。先是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百姓购房需求的拉动,后是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使房地产开发商投资热情高涨;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支持房地产开发市场推进城镇建设和各种"形象工程",体现业绩价值、获取财政收入;商业银行对土地和房地产的贷款热情也有基础,为了增加利息收入,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不断扩张房地产信贷规模。这就必然导致"圈地热"、"信贷热"的连锁反应。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宏观金融调控部门,首先从控制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入手发布了2003年121号文件,规范房地产信贷业务;国务院18号文件出台,更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在防范风险中健康发展。中央银行运用市场手段提高商业银行应缴存款准备金率也在紧缩信号的意义上对房地产投资热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此外,土地还是某些地方政府推动热点行业在当地发展的基础要素。中央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从调整省以下土地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入手,规范土地供应和占用,以釜底抽薪的策略从基础要素方面制止"热源",抑制某些地方的项目热。国家土地资源部和建设部等联手控制土地供应的不规范性,并重点清理整顿撤消许多所谓的"开发区",还地于民,还地于耕,取得显著成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提高了过热行业项目建设的资本金要求,提高了项目投资的门槛。

    二、 宏观经济调控的三种手段

    此轮宏观经济调控的三种手段是指市场经济手段、体制调整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三个方面。市场经济手段很好理解,例如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手段、公开市场操作都属于调节市场资金的经济手段。体制经济手段包括调整土地管理体制,国务院决定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土地的体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是对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重大制度变动;人民银行也调整了分支行的信贷管理职能,各商业银行也相应调整了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规则,加强了信贷风险管理;国务院还通过了对重大违规项目的处理,组织固定资产项目和银行信贷的大检查,暴露了有关商业银行和一些企业违反国家相关规定以及市场原则的粗放发展的弊病。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进程中市场经济程度的提升,此轮宏观经济调控在手段的运用上具有了综合性的特色。此轮宏观经济调控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对"楼、堂、馆、所"投资热进行严厉的信贷管制,也不能像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使用经济手段、完全实行间接调控,也不能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房地产投资热的治理整顿那样主要依赖行政管理措施。只有组合运用,侧重使用市场经济手段,才符合当前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符合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实际,才能达到本轮宏观调控的目的。

    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此次宏观调控中对于三种调控手段的组合运用,即市场经济手段与行政管理手段结合运用、体制规范与法规执行结合运用、政策目标引导与解剖典型项目结合运用。如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中央银行动用提升法定准备金和开展调整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公开市场操作与有关部委加强对各地建设项目的检查和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检查,就是市场经济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的结合运用。

    如实行土地垂直管理体制、调整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信贷管理职能、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与处理"铁本事件"就是体制制度规范与执行法律规章相结合。各地针对个别产业、行业、企业、项目违反经济政策和市场准入原则,盲目粗放发展,及时检查果断纠正,有利于抑制苗头问题、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也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三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宏观调控的效率、增强了宏观调控的弹性,软化了宏观调控的刚性,使宏观经济调控形成对失衡经济结构的制度性规范,支持和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三、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三个特色

    此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具有鲜明的结构调整意向和灵活务实的风格,展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眼光。具体表现为三个突出政策特色:有保有压、有紧有松,有动有静。对于地区、行业、项目的经济实体,是有保有压,有限制有鼓励;行业调控突出重点,顺势延展(迄今已经点出了9个热点行业),促进发展突出短缺,目标明确。特别是中小企业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调控目录,调控行业从原来的3个扩大到包括钢铁、建材在内的9大行业。《通知》明确要求对属于禁止类建设项目,要按规定坚决停止建设,已建成的要坚决淘汰、依法关闭;各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各种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已实施的项目授信要采取妥善措施予以收回。从宏观政策的组合来看不是全面紧缩,"一刀切",而是有紧有松,有动有不动。央行的准备金政策趋紧、信贷政策规范,但外贸外汇政策宽松;土地管理政策调整,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迄今未动。人们在激烈争论利率政策是否出台的时候,往往没有注意到到这是管理部门在努力为宏观调控下的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环境。

    四、 宏观经济调控的三大挑战

    现时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三大挑战,首先是如何继续以稳妥措施,巩固宏观经济调整成果,使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平滑转入正常时期的宏观经济调节。二是如何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反弹。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本轮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暴露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体制瓶颈和资源瓶颈问题,通过简单添平补齐方式解决容易留下弊端,还是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

    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宏观管理部门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发挥三大作用。

    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又要看到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避免反弹加重调控,又要及早发现新的倾向性苗头和问题及时调控,创造正常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

    二是改善调控机制,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掌握好出台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宏观调控尚需努力,不能放松,当然宏观调控也需改善,不能僵化。

    三是抓住改革投资融资体制的根本,继续重点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粗放经营问题,同时要尽快出台投资调整目录和支持国内民营经济投资的政策措施,实现有限制、有扶持、区别对待,培育经济的自主增长力量。

    其中,特别建议金融调控监管部门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供应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维系市场流动性,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二是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和监管政策)要更好发挥组合效应,及时做好微调、预调,既防范苗头性问题、又要防范交叉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促进金融稳定。三是稳步推进金融改革问题,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效率,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五、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三个基本认识

    目前宏观调控已见成效,但还有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固定资产投资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投资结构问题仍较明显,煤电油运供求仍然紧张;银行信贷增量有所收敛,但中长期贷款还增长较多;物价水平仍在继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因此断言经济"软着陆"为时过早。

    控制宏观调控的效果主要看其解决的主要问题。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体制转换和结构改善的问题。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不可能完全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重点在于防止宏观经济可能的大起大落。从中长期看,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宏观调控不是单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而应是着眼于维系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宏观经济调控持续时间对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尤其是对经济生活中突出的土地、信贷、投资等问题的调控,不仅十分敏感,而且容易引起社会心理上的波动。因此,宏观调控从时间持续看应该是短期或相对短期的,应该在持续一段时间后进入正常的宏观管理和调节。所以,除了在宏观经济调控初期采取一些综合性的相对强烈的针对性的举措之外,中后期宜采取一些中性措施,这里所说的"中性"不等于不采取措施或者说不采取有效的综合性措施,而是采取对深入发挥宏观经济调控作用有利、有益的温和措施,促进宏观经济调控的平稳运行。"猛药之后宜调理",要从刚性调控逐渐转向柔性调节。例如缩减行政干预措施,增强市场调控手段的运用,在市场手段中减少数量调节手段的运用,增加价格调节手段的运用。减轻从紧力度,放宽市场环境,从而使经济主体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根据市场供求态势,自主投资、自主增长、自主调节。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就嘎然停止,或急速减退,不利于宏观经济调控成果的巩固,会延误经济平稳进入正常运行和调节的时机。

    [视点] 对宏观调控的三个基本判断

    对于未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趋势和政策取向,应特别强调三点看法。

    首先实践证明,经济调控并不必然影响经济短期运行,它不是对当前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而是对偏大的信贷投放规模和过剩生产能力的调控,而可能对当前经济增长形成影响的是过去已经投放的信贷或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今年的经济增长就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水平,而不至于受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太大影响。因此我个人判断,今年第一季度GDP为9.8%,上半年为9.7%,第三季度可能回落至9.5%,第四季度9%左右,全年经济增长为9.5%左右,仍然是与去年基本持平的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

    其次宏观调控在实体经济问题有所缓解后,应注意金融风险的防范。近段时间有关企业骗贷、银行违规操作、随意核销不良资产的事情不断出现,这进一步提示我们在宏观经济调控中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意义,其中银行是核心和重要因素之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部门在银行业,无论投资或土地必然连接点是银行,银行业的风险将直接影响经济不同层面和社会不同层面。因此,在处理热点行业投资项目时,应多用兼并、收购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市场手段,而少用"关、停、并、转"的行政处理办法,以免造成银行不良资产、金融风险和债务负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中银行体系所发挥的作用,也要看到银行潜在金融压力甚至风险。加快银行改革以应对可能的千变万化,防止金融危机出现。金融业改革应当贯彻市场原则,防范道德风险,保持金融稳定。这也是巴塞尔 I I协议所提出的"市场约束原则"的国际化必然趋势。

    最后在宏观经济调控效果相对稳定之际,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财政与或货币政策的匹配问题。宏观经济调控中金融的协调应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两个方面,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措施,支持货币政策解决在结构调整中所承受的压力。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而财政政策则可以起到更多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在宏观调控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时,财政政策不宜"淡出",而要有所作为。例如,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便利方面,遵循国际经验由财政出资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又如在企业自主投资方面,财政可以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此外,在促进社会稳定、全面发展方面,财政政策对科技、文卫、环境的推进作用更明显,似乎更可以大显身手。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金融风险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