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无价生命与“死亡指标”(金台时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 05:25 人民网-市场报

  近日媒体都集中报道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则权威消息,是个好消息。可是读了以后,总觉得心头堵得慌,高兴不起来。

  那则消息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各地安全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同时公布了上半年安全生产有关死亡“控制指标”的统计数据。统计称,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总体完成较好。全国32个统计单位中,有24个单位完成了安全生产总的控制指标,占75%;28个单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索爱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位完成了工矿商贸安全控制指标,占88%。大多数省区安全状况好于去年同期。7个统计单位没有完成上半年安全生产总体控制指标。在这个统计数据中,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指的是死亡人数。那么,没有完成任务的7个单位就不用说了。即便是完成了任务的24个单位,死亡人数也是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尽管上半年全国各地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总体完成较好,但也死了6万多人。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建国以来第五次事故频发高发期。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都在100万起以上,因各类事故死亡的人数,每年都在13万人以上,平均每天就有380多人丧生于各类生产事故。2003年全国发生各类伤亡事故963976起,死亡136340人。而每年因事故伤残的人数,则在70万人以上。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大体上在1000亿元以上,加上间接经济损失,则高达2000多亿,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因此必须狠抓安全生产。

  但是,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确定为死亡人数,以超过还是没有超过事先确定的死亡人数,作为完成还是没有完成安全任务的标准,似乎有些“残忍”。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领导,接受的任务是允许一年死几个人、几十个人。没有完成任务的难辞其咎,自不必说。少死了人,完成控制指标任务的,难道就可以视为过关,喜形于色?倘若是连续几年少死了人,被视为政绩突出,而加官进爵者,则更不知是何滋味。

  不可否认,“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生产就难以完全避免一定的伤亡。但定出死亡人数作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从而成为安全生产好坏的重要依据,于“理”也许说得通,于“情”则令人难以接受。

  安全生产专家认为,安全事故频发,既有投入不足等物的方面原因,也有安全意识、安全管理等人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人祸而非天灾。从最近发生的井喷、矿难、沉船等特大事故看,也主要是设备缺陷、作业条件简陋、违规操作和黑心老板见利忘义等人为原因酿成的恶果。是人祸就可以避免和预防。研究人员曾经归纳出一条“事故法则”,称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是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的事故隐患,如能消除这些隐患,就可避免事故。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告诉员工,事故是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的。而把死亡人数作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并层层分解下达,事实上在承认,事故不可以避免,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现象,甚至还认为一定的伤亡率是有“科学依据”的,使人们在对事故发生的认识上产生严重偏差。

  今年4月,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杜邦公司介绍了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理念和经验。杜邦的安全管理被称为全球工业界的典范,甚至许多航空公司都在引进杜邦的管理系统。在杜邦公司,所有的安全目标都是零,包括零伤害、零职业病和零事故。在杜邦看来,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他们有近乎苛刻的安全指南。安全指南告诫员工:“若不能肯定某工作是安全的,就不要做。”从修一把锁到换一个灯泡,在杜邦都有极其严格的程序和控制。在走廊上,没有紧急情况时不允许跑步,上楼梯必须扶扶手。有200年历史的杜邦公司,超过60%的工厂实现了“0”伤害率。杜邦目前在中国的27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和3个分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均实现“0”伤害率。

  既然,以死亡人数作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于“情”人们难以接受,于“理”也并非“硬道理”,那么我们也不妨也把安全生产指标设为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只有实现了零死亡,才算真正完成安全生产任务。没有实现零死亡,只是减少了死亡人数,那么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安全生产状况,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区别,都应该受到严厉追究、处罚和法律制裁。把安全生产指标设为零,看似仅仅只是统计方式的改变,外在形式的不同,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含义。它有助于牢固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劳动者生命的尊重。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极其珍贵的,无价的生命绝不能用指标来量化。在生产中,死亡一个人,对一个单位、一个行业,所占百分比可能是微乎其微。但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就是百分之百。将心比心设想一下,如果那个“指标”有一天会落在指标的制订者还是调控者自己或亲人头上时,又会作何感想!

  本报评论员:里夫

  《市场报》 (2004年07月23日 第一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