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记一本杂志的时代精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2日 13:03 21世纪经济报道

  搜灵记·尘翎

  英伦老牌潮流杂志《TheFace》酝酿停刊,许多忠实读者依依不舍。还好,谢天谢地,同期出道的《i-D》仍老神在在,走势强劲。

  潮流界的定律,是每二十年为一循环。我们在1980年代回望1960年代,1990年代怀19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索爱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70年代的旧,21世纪之初,追忆的是1980年代的缤纷。每一个年代大概都有一个属于它的形容词,如果,1950年代是迷惘,1960年代是反叛,1970年代是嬉皮。那么,该怎样形容1980年代?

  1980年代,是杂志业百花齐放的世代。计算机面世不久,长途电话是一场骚动,音乐的传播据点是卡式录音带,文字传媒仍是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要观看和形容这个年代,我想从一本杂志开始。

  创刊于1980年8月的《i-D》与其说是一本杂志,不如说是一场运动、一场革命,文化上的。当时为《Vogue》艺术总监的Terry Jones出来自立门户,成立一本A4纸大小、卖50便士的时尚刊物,伦敦瞬即重夺失落已久的文化重镇领导地位,给纽约一个示范作用。(别忘了,当时纽约单就一个波普艺术大师Andy Warhol已能呼风唤雨,而村上春树1980年代的主要精神食粮为美式读物。)《i-D》的诞生,意义在哪里?《GQ》杂志主编Dylan Jones为它撰写的20周年贺词文章,肯定了《i-D》对整个80年代的贡献,从时装伸延开去,影响生活态度、时人时事。

  “这是第一本街头时装杂志,选择和结合了punk和DIY,一块吸收了周围最即兴最市井的普及文化的海绵。当社会从70年代过渡至80年代,《i-D》宣示了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立文化。当然,80年代,设计师已成为形容词,这是一个不能重新建构,而且疯狂的个人时代。”

  他说:“80年代有太多期望。如果60年代充满着矛盾的快乐,70年代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变革,那么80年代,就是不停追求自我增值、自我完善的时代。”

  于是,在《i-D》时装内页出现的模特儿,也许是在布莱顿卖雪糕的女孩,也许是在牛津街闲逛的男学生,也许是在温布尔登区出没的艺术家,他们会告诉你,她/他身上的衣服多少钱、在哪里买、愿望是什么、快乐的定义是什么……

  什么是“Fashion”,Terry Jones说:那是你走路、说话、跳舞、跳跃的姿态。所以,他只要让杂志记录最真实的人做着最真实的事情,在街上、在夜店、在家里。就像一次大巡游,展示自我。

  《i-D》的封面也是突出的,从杂志的logo(一个单着眼在笑的人),到构图到主题,都与时代紧紧扣连,把1980年代的封面和内容串连起来,就能看见那年代的平常人家,如何穿着、生活、恋爱和思考。

  加上同年创刊的《The Face》,两本杂志建构和象征了一个年代的声音,套用Dylan Jones的话:那是没有名字的一代。

  没有名字的一代。综观整个国际政治和社会氛围,1980年代是严重失衡的时代。1980年代初的“冷战”森严,到1980年代末的柏林围墙倒下。米兰·昆德拉离开捷克写下他的《笑忘书》(1978)时,怎会想象得到1989年的冬天?

  那是个希望与绝望的两极年代。1980年代中,我们善心大发,为埃塞俄比亚的饥荒筹款,为遥远的弱小灵魂祈祷,我们祈求世界大同,真心相信明天会更好。当1960年代有越战、有登陆月球、有革命,我们以为1980年代什么也没有时,1989年,我们终于赶及遇上大时代。但是我们没有英雄,也不需要英雄,因为每个人都是英雄。Andy Warhol说,那是人人都享有15分钟成名机会的时代。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