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富豪黄氏家族 16亿重组香港建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 14:3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余明 上海报道 接手香港建设的是注册在BVI的创达集团,创达集团成立于2003年4月23日,仅有唯一一位董事和唯一股东,即为黄刚。黄刚现年33岁,其祖父是印尼华人富豪黄亦聪,其父黄志源则是印尼金光集团总裁。此外,其叔父黄鸿年的中策集团,在中国内地进行的资本运作中,也曾有“过江龙”之谓。
从香港富贵起家到光大集团入主,再变为亏损黑洞,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0190.HK)经历了一次过山车行程。 而这次,香港建设看起来是想要彻底脱身。在通过一系列的债务重组方案以后,2004年4月,香港建设成功解除了16亿港元债务。同时,香港建设的第一大股东已经变为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BVI)的创达集团。创达集团的唯一董事和股东为黄刚,而现任香港建设董事会主席则为黄刚的父亲黄志源。而黄志源的父亲即为印尼华人富豪黄亦聪。 虽然由香港富豪于镜波创办的香港建设,在内地并不知名,但是由其施工建设的香港中银大厦、深圳地王商业中心、北京国家大剧院等项目却都非常知名。其历任董事会主席亦非等闲:朱小华、刘明康、王明权、石礼文、蒋志权等。其中前三位分别为光大集团委任,后两位则是上海建工集团委派。 困境 在1998年度之前,香港建设从未有过亏损,每年的盈利也比较稳定。香港富豪于镜波最初从日本承包商手中购入“熊谷组”的地区经营权后,创办了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后在香港确立了作为一家主要承包商的地位。熊谷组(香港)在1999年改名为香港建设。 1996年,创始人之一的于镜波打算退休,于是出让了香港建设的控股权。与此相应,光大集团通过光大国投进入香港资本市场,先后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并改组为光大国际、光大控股、光大科技。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1998年6月,光大国投成为了香港建设的第一大股东。 1998年度,在以朱小华为代表的董事会治下,香港建设仍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当年盈利2.98亿港元。但在随后的一年里,香港建设出现了大幅的亏损。1999年6月朱小华被“双规”之后,刘明康掌管光大集团,提出以金融为主业的方针。而香港建设所从事的建筑开发不属于光大的主业。 在1999年的香港建设年报中,刘明康的主席报告书中提到,“由于不明朗因素继续影响本集团数个资产和项目,我们以严峻及决断性的态度处理1999年业绩,以至集团全年亏损12.13亿元。”这是香港建设首次亏损,从此,香港建设开始了长达五年的亏损境地。 在刘明康升任中国银行行长以后,2000年6月,王明权接替刘明康成为香港建设的董事会主席。 由于1999年度的巨幅亏损,导致香港建设在2000年度的资金异常紧张,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建筑业务遂遭受到影响。”在2000年度,香港建设继续亏损11亿港元。2000年11月29日,香港建设由于无法偿还高达19亿港元的债务,开始准备和债权人讨论暂缓还款的安排。 易主 2001年6月,光大出让香港建设的股权。这次,接手香港建设的是同为建筑企业的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建工向光大旗下的Maddington公司购入香港建设的1.14亿股股份,每股作价1.66港元,这一作价比当日香港建设的收盘股价1.44元高出15.28%。上海建工向光大支付了1.89亿元,获得了香港建设22.45%的股权。 随后,香港建设向上海建工定向增发3500万新股,每股作价1.12港元。同时,巴黎百富勤作为主承销商,香港建设以1.12港元每股的价格向公众配售6500万股新股。在增发了1亿股新股以后,上海建工持有香港建设24.51%的股权,而光大国际仍持有香港建设10.20%的股权。 而上海建工除了支付光大的股权转让款,加上定向增发投入的.3920万元,共计以2.3亿港元的代价,获得了香港建设的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上海建工成为香港建设的大股东之后,开始进行了重组的尝试。2001年6月,香港建设和债权银行签订了暂缓还款协议。在2001年6月的新股配售中得到的1.12亿港元,其中包括上海建工自己支付的3920万港元,大部分用来抵偿相关债务。而在此后的11月份,香港建设首度进行了债务拍卖。其中的..7亿港元债务,在经过债务拍卖以后,债权人折让了其中的1.1亿多港元,最后香港建设以5280万元现金清偿了这部分1.7亿多港元的债务。 但是,和高达19亿的债权相比,这一切仍然只是杯水车薪。 香港建设2001年度,仍然处于亏损境地。虽然亏损额度减少到了8.36亿元,但是巨额亏损造成资金紧张,同时由于资金紧张也导致建设工期延迟,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亏损。而后的两个年度,香港建设每年亏损仍超过4亿港元。 而在这期间,不少债权人向法院提出了清盘的要求。而上海建工也不愿再“照顾”这个亏损的无底洞,2003年7月,香港建设发布公告,称上海建工正在寻求股权出让,并与第三方已经在进行谈判之中。由于香港建设和债权人银行的暂缓还款协议到期为2002年8月。为了继续和债权人进行协商,香港建设一再延缓重组协议的最后期限日。 重组 2003年12月20日,一家注册在BVI的控股公司创达集团出现了。创达集团和汇丰银行等11家债权银行签署了债务转让及交换协议。在协议中,创达获得了汇丰银行等债权银行对于香港建设的14亿本金及相关利息,总金额超过了16.7亿。 相关资料表明,创达集团成立于2003年4月23日,而且创达集团旗下没有其他商业活动。中银国际的一位投行人士指出:“一般来讲,这样的公司只是用来控股,应该是为这一次重组而设立的。”而创达集团仅有唯一一位董事和唯一股东,即为黄刚。黄刚现年33岁,曾在百富勤证券、麦肯锡工作,印尼华人富豪黄亦聪是其祖父。另外,黄刚的叔父黄鸿年的中策集团,在中国内地进行的资本运作中,也曾有“过江龙”之谓。黄刚的父亲黄志源则是印尼金光集团总裁。 作为香港建设的最大债权人,印尼黄家将来重组香港建设。 在得到香港建设大部分债权以后,创达提出了对于香港建设的重组方案。香港建设向债权人定向增发13亿股股份,每股定价1港元,总计13亿港元,并且以此来抵偿相应的13亿债务。并且,这13亿股之中的1亿股配售给银行债权人和相关的票据持有人,剩余的12.4亿股则由创达集团持有。 此外,香港建设将旗下子公司洋浦开发的部分股权以3亿港元的价格转让给创达,抵偿另外3亿港元的债务。洋浦开发旗下仅有的资产为位于海南洋浦的洋浦土发公司,洋浦土发经营着海南洋浦开发区一项物业。 注册在香港的洋浦开发一共发行了65股普通股,香港建设在重组前拥有其中的30股。在转让洋浦开发的股权之前,香港建设和创达达成协议,先由香港建设收购其他股东持有的25股股权,从而用55股洋浦开发的股权抵偿了3亿港元的债务。 香港建设用等值于5000万港元的一家参股公司的股权,从洋浦开发的另一位股东Ringo公司换得了20股洋浦开发的股权,另外,香港建设用1179万元的价格向另一家公司购得了5股股权。 由此,香港建设购买25股股权的代价为6179万元,以此来计算,香港建设拥有的洋浦开发55股股权,价格仅为1.35亿港元。 在重组了自身相当多的企业以后,印尼黄氏家族在香港建设上的重组已可谓驾轻就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