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三落H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 10:19 新闻晚报 | |||||||||
在香港股票市场中,除恒生指数成份股外,H股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板块之一。 按照香港的市值计算办法(只计算流通股),H股的市值大约为3400亿港元;但如果按照内地的市值计算办法(把不流通的法人股也算入),H股企业的实际市值可高达1.6万亿港元,相当于1/3个内地A股市场的市值。然而,大家可曾知道,今日风光万分的H股,在过去的10来年中,曾经历尽沧桑,有过三起三落的遭遇。
走势不可能重复 H股的走势提醒我们,其原有的发展模式可能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地方,如果能够找出原因加以改进,将来H股的走势完全有可能不再重复一浪低于一浪的历史。 一个正常运作的金融体系,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闲置资金引导到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投资中。不过在前些年,内地的金融体系在这一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论是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还是最近问题频频曝光的证券公司,部分金融机构最终都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把老百姓辛辛苦苦积累的资金变成了坏账。 “填窟窿”无济于事 虽然到目前为止,管理层一般都会出面“填窟窿”,老百姓也会拿回同样多的钱。但实际上,这一过程往往与通货膨胀伴随,同样多的钱,其购买力已有所下降。 金融体系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质上还是投资体制造成的。现实中,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对扩张和投资可谓“一往情深”。在扩展和投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层可能名利双收。而在本轮投资热潮中,民营企业也不甘落后,不排除部分人有这样一种想法:反正是银行的钱,不投白不投。 中国的老百姓有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喜欢存钱养老,导致近年来个人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金融体系累积了一定量的新增存款后,当然需要扩大贷款。这时,管理层政策也倾向于放松银根,企业获得资金后开始投资。根据经济学上投资乘数法则,投资会以几倍的效应带动社会需求,就如同造电厂需要钢铁,炼钢铁需要电力一样。这时,企业互相购买产品,企业产品供不应求,盈利相应上升。 国际投资人聪明了 从历史上看,内地的部分行业似乎存在着“盈利剧增———过度投资———行业低迷”的怪圈,这在宏观上导致大起大落的经济周期,微观上造成企业投资无效或低效的现象。 因此,很多国际投资人都认为,在看好内地宏观经济增长的同时,却难以找到值得长线投资的企业。经历了H股三起三落后,国际投资人也变聪明了,在投资H股时采取的策略,就是遵循格雷厄姆(Gra鄄ham)准则。在没有人买H股的时候,抱着破船还有三分钉的心态来投资;一旦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他们就会捷足先跑。作者:华鹰集团应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