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让员工持股是不够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 08:59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杜爽 在宛西制药的MBO收购中,最终孙耀志本人持有18%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宛西制药高级管理人员共占12.1%,中层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业务骨干和1985年以前进厂的老员工共占55.1%,一般员工共占14.8%。孙耀志和管理层最终持有30%的股份,员工持有70%。从这个比例来说,虽然孙耀志实际已经取得了对企业的相对控制权,但是依然可以看
实际上,据国外实证调查,把员工持股企业和非员工持股企业进行比较,结果,已持股企业比非员工持股企业劳动生产率高1/3,利润高50%,员工收入高25%~60%,这里可看出员工持股产生的实际效益和作用。 不过,在此个案例中,员工持股对企业所起的激励作用我们还是要打一半的折扣,或者说它的员工持股制度是不完全的。首先,如果公司仅仅满足于这次存量股权分配的激励,而未来不再安排增量股权激励或股权再分配激励机制,每年根据员工的职位变化和贡献大小重新分配股权,则很可能又形成新的“大锅饭”:员工干多干少无所谓,即使不干活也是公司的股东、照拿红利嘛。其次,员工所持股票不能流通或转让,实际形成对员工资本的深度套牢,即使管理层经营业绩平平甚至很差,员工也无法通过抛出自己所持的股份对他们“用脚投票”,从而无法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