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城缘何未审计 负责人三缄其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 04:06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赵剑波 王征 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6月23日公布了《关于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南京“大学城”建设贷款规模过大,存在偿贷风险。其中包括南京仙林、江宁和浦口新校区的12所高校建设项目,目前银行贷款为27.28亿元,
占实际到位资金的71%。这些学校还本付息主要靠学杂费收入。按目前情况测算,今后这些学校每年还本付息额将超过学杂费的40%,个别甚至达到80%。如果测算准确的话,那么学杂费中真正用于教育的经费究竟能有多少呢? 为此,记者走访了江苏省审计厅和江苏省教育厅。审计厅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审计厅都会制定审计计划,南京“大学城”并没有安排在江苏省今年的审计计划中。同时,有关负责人又向记者说明审计主要是由资金拨给方面进行的,所以地方审计机关并没有参与。随后,记者又来到了江苏省教育厅,负责接待的办公室张主任听到记者提及南京“大学城”,显得相当敏感,立刻向记者索要相关采访证明,随即将记者“请”出了门。 第二天,记者带着介绍信再次走进了教育厅办公室,正在接待客人的张主任让记者去别的办公室等一下。此间,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京“大学城”属于敏感话题,万一被写成反面材料不利于工作开展,所以张主任也许不会接受采访。果然,半个小时左右,另一位负责接待的同志向记者表示“张主任不想见你,就算带来介绍信,张主任也有权利不接受采访”。于是记者二度被“请”出了门。负责人如此态度,不禁让人心生疑惑:真的是采访资格的问题吗?还是“敏感话题”使得那位负责人三缄其口?日前公布的审计报告含金量极高,而相对于政府观念革命的决心,一些地方官员的缄默又说明了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