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商业申遗”,申不上也罢(金台时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 03:49 人民网-市场报

  6月28日到7月7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成功举行。除了审议通过了一批遗产项目等程序性成果以外,本届大会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创造了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以来的若干项年会的“之最”。首先是会期最长———以往五至七天的会,这次开到了十天;其次是规模最大———一般两三百人的会,本届开成近千人;再次是争论最激烈———为了修订《凯恩斯决议》,使过去一年一国只能申报一个项目有所增加,会议辩论自始至终;此外还有投入最大———会议直接费用2000万元,而苏州市两年来为迎接此会的投入已达100亿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元之巨。至于东道主的热情也堪称“之最”———会场保安森严,进出警车开道,全国各地官员云集主动“推销”本地“遗产”,数百名记者上下其间使“申遗”成了全民性的话题……林林总总这些创纪录的“之最”,大概也足以成为世界遗产委员会自身的一项“遗产”了。

  其实,这么多的“之最”仅仅是表象,高度发烧的“遗产热”所反映的,并不是我们的公众珍惜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素质有了多么大的提高,也不是各地各级政府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有了多么大的加强。应该说,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带有畸形性质的“申遗热”。据有关媒体报道,本届世遗大会上,仅次于与会国代表人数的,是中国各地的观察员,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的文物局长和主要城市的文化官员都出现在苏州,这种热情让世界遗产中心的官员也大为吃惊。这些官员们都带来了本地的宣传材料,并且通过各种办法疏通私人通道,试图使自己主管的项目挤入申报快车道。目前,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评审通过列入遗产预备清单的就有100多个项目,而没有通过评审的项目还要多得多。有专家指出,事实上,已经没有人可以说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城市在申报世界遗产了。

  那么,空前的“申遗热”其动因到底是什么?冠冕堂皇的道理可以讲出许多,但最根本、最直白的逻辑只有一个:申遗—炒作—出名—游人—收入。泰山的成功,天坛的涨价,丽江的暴发,九寨沟的名扬天下———几乎所有的地方官员都发现了这个秘密,没有哪一个城市不企望从世遗中获取利益。于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广阔土地的中国就成了比悠久和广阔更令人惊叹的头号“申遗大国”。

  平心而论,“申遗”多、“申遗”热并不是什么坏事。相比之下,多总比少好,热也比冷好。而且,作为地方官员来讲,期待发挥本地的特有遗产为本地造福,这也完全正当,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既然要“申遗”,必须先弄清楚世界遗产是怎么回事,就要准备照世遗的有关规定去做。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反招其害。

  世界遗产是什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处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具备“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历史比较久远”、“现状保护较好”四项条件的,可由所在缔约国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清单,由世遗大会审核批准。凡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地方和项目,均应按照国际规定予以严格保护。倘若用通俗的话来解释的话,那就是:把自家最贵重的珍宝,献出来变成所有人家共有的财产,在接受公众共同欣赏的同时,替大家承担起精心呵护的责任。

  由此可见,世界遗产不是垄断,而是开放;不是获取,而是奉献;不是自行其事,而是要在国际监督下加以保护。各地在“申遗”之前,务必先把自己的理念和心态检点一番。如果没有国际眼光和开放心态,缺乏奉献意识而一心想着索取,不能按照国际公约的要求切实履行保护的职责,站在私人的立场,劝您还是先别急着拿自家的财宝出来“申遗”吧,以免在国际组织的一轮轮严格检查中轻则被“黄牌警告”予以质询,重则公示于濒危遗产名录“黑名单”。这几年来,武陵源因景区乱盖建筑而遭警告,武当山因遇真宫遭焚毁而受谴责,北京故宫因周边南池子居民区改造而受到质询,云南三江并流因旅游开发过热和拟建怒江电站而数度遭遇评估至今没过关,就连布达拉宫也因整修计划对遗迹的影响而引起争议。这种“申遗”而后招疑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国家文物局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部分文化遗产中重景点轻景观,重利用轻保护,以及不遵守公约规定的现象相当严重。事实上,现在许多地方一边是“申遗热”,一边是拆迁忙,而许多被推平拆毁了的建筑,恰恰正是祖先的宝贵遗存。在“申遗”问题上,如果观念不对头,光想扬名和盈利,其结果必然是名声越大,游人越多,破坏的几率越高,将来的麻烦就越大。这样的“商业申遗”,也许还真不如不申的好。

  文化和自然遗存是祖先和地球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它们中的许多东西,都是绝无仅有和不可再生的。它们并不神秘,也不遥远,许多就在我们身边。古老的村落,尘封的门雕,西安的城墙,北京的胡同,葱郁的山林,独特的地貌……它们更多的也许永远不会载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其包涵的深厚的文化和自然底蕴,以及与时俱增的价值,必将愈益显露出永恒的光彩。让我们在崇敬世界遗产的同时,更多些关注世界名录以外的遗产;在热衷于“申遗”的时候,更着力保护好自己身边的遗产吧。相比之下,某个项目申遗成功与否事小,而把我们身边的更多遗产保护好那才更有意义呢!

  本报评论员:杨良化

  《市场报》 (2004年07月16日 第一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