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 00:3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霍华德.戴维斯(英国) 全球化加快了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步伐,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方面,强大的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抗拒其诱惑;而另一方面,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现状又抬高了加入的门槛
当我们说到全球化时,我们常常说三方面的自由流动:即货物、人才、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 成熟的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使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全球金融市场成为现实。全球化正在推动世界各个金融市场的整合。其结果是,各个市场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地加强,其中也包括这些市场的政策制定。 不断加强彼此依赖的世界金融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市场的有效性,保证公平交易;另一方面,由于各国金融监管也互相依赖,如果其中一个环节薄弱就可能最大程度地削弱整个世界金融管制体系的稳定性。 进退两难:一体化中的发展中国家 全球化加快了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步伐,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难题。首先,越加规范的国际标准使得希望进入国际市场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过去很多国家根据自己的会计准则计算,只是名义上符合国际管制标准,而事实上远远没有达到,存在严重的潜在的银行破产危机。 其次,发展中国家银行普遍资本化程度不高,在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压力下,难以在其管制领域开展业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耗费很大精力完成的国家金融管理评估,投资者也会对发展中国家采取谨慎态度。此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境外立法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强大的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抗拒其诱惑;而另一方面,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现状又抬高了加入的门槛。 掌握国际管制标准制定权的发达国家与国际金融机构并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他们制定的这些标准过于复杂,适合业已成熟的市场,而不是新兴市场。但发展中国家银行长期的资本化不充分,不仅造成了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现状,还缺乏足够的金融监管专家,监管者不敢向受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提出质疑,这已经形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最大瓶颈。 “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从自身出发,量身制定合理战略,发展中国家方能走出目前全球化下实施金融改革的两难境地。 自身改革:符合国情的金融发展道路 随着巴塞尔新协议和其他国际监管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实施,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将愈加艰涩,自身改革、突破瓶颈,势在必行。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两难困境呢? 我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一些独特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战略选择:如何开放? “开放金融市场”,对于朝鲜、古巴等少数国家来说,或许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国家,这是一个需要多方衡量的重要决策。汇率制度、境外资本以及外来竞争对本土企业的冲击构成了这一决策的众多选项。 广泛适用的优化政策组合并不存在,但一些组合已被证明是极其危险的。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实施固定汇率,允许本地银行以外币借入、本币贷出,本币垮台带来的连锁效应将使金融系统崩溃。 对金融系统的过于保护将扼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降低金融流动的有效性。因此,在市场开放的同时必须兼顾提升公司治理标准,仔细审慎地建立全局、稳健的战略措施,是发展中国家为自己解困的首要任务。 2、独立机构:强硬监管 如果金融监管程序无法与政治程序脱离,将减弱监管行为的公证性,由政治利益引发的偏见会恶化投资环境,削弱投资者的信心。尽管能像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那样在决策过程以及资金来源都不受政府控制的监管机构很少,但这是绝大多数国家正在努力的方向。 3、央行角色:职能剥离 有关央行角色的讨论最近都几年都很热门:传统的中央银行兼顾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银行业务的监管双重身份,并且不情愿放弃任何一方。但是我根据在英格兰银行的亲身经验发现,这两个功能很少能在央行系统内部得到交流,而是各自趋向于专业化,在功能上完全独立。 尽管不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货币政策制定者不会因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而无视储户的利益,但央行在监管决策上的失误将带来连锁风险,影响其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的声誉。因此,对央行实行职能剥离是明智之举,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4、监管结构:一体化还是分离? 当把金融监管职能从央行剥离之后,依然存在选择具体监管结构的问题。是保留一个一体化的监管机构,还是保留三个监管机构,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业? 英国对金融业的三大领域,即银行、证券、保险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很好的应对了金融超级市场。但美国出于历史经验,长时期内禁止银行涉足证券、保险业。 我虽然认为英国式的监管体系运作良好,但我不主张其他国家一定要遵循英国模式,而是应该从国情出发。 大多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公司的经营行为存在诸多限制,不利于一体化管理的开展,但加强三部门间的有效合作将有助于金融稳定。另一方面,出于金融管制专家的稀缺性,一体化管理将更为有效地利用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的人力资源,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 5、有效监管:高薪激励 同时具备娴熟技能和正直态度的人才能成为有效的监管者。 为了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激励,必须向监管者支付与金融机构相比拟的高额薪水。如果不把金融监管与其他政府职能分离,这一要求很难达到,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英国由金融公司负责金融监管部门的经营,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其他国家不能盲从,并且这种改变无法在一朝一夕间完成。 6、技术支持:合理利用 目前,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以及发达国家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但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需要对其最终的理想金融体系建立清晰的概念。这需要设计符合国家需要的银行体系结构,考虑境外参与者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扩展企业部门的融资机制。单纯依赖银行的融资机制是危险的,可以尝试建立本国债券市场作为补充融资渠道。 7、公司治理:透明操作 随着美国安然和欧洲帕玛拉特的破产,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司治理的大辩论。尽管欧美一些具体经验并不一定能在发展中国家奏效,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独立董事能够确保股东利益,吸引投资者,建立完善的金融体制;透明化和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公司治理的稳健性。 坚定基础:全球合作提升监管标准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金融监管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或许它不是全球经济大厦的一部分,但是,它是打地基用的铅锤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建造一所房子没有一个好的铅锤,最后,房子将岌岌可危。它是建设全球经济大厦基础的重要工具。 发展中国家除去自身的改革之外,还要依靠国际金融机构与发达国家的帮助,在更早的阶段,即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就参与全球金融一体化,使这些标准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未来的需要,为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否则世界经济的大厦将岌岌可危。 尽管一些遗留问题加大了实施的困难,但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来自国际的挑战,正全力以赴达到预定目标,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终将会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7月16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