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挑战--访摩根富林明亚太区CEO许立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5日 06:4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随着合资公司数量的越来越多,市场对于合资公司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日前,上投摩根富林明的外方股东--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的亚太区(日本除外)首席执行官许立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了他对当前一些市场热点问题的看法。 记者:目前,越来越多的合资基金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您如何看待合资公司与中资公司的竞争格局?
许立庆:从摩根富林明来看,我们认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摩根富林明已经培养了一支熟悉本土市场,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管理团队。当然,经验是无法简单复制的,中国市场与亚洲任何其他市场都不同,在这一市场上将会出现更多因不适应而被淘汰的几率更高。从股东的角度来说,我们当然希望合资公司能够尽快地建立良好的商誉,跻身一流之列。 目前,一些本地基金公司已经在这几年的竞争中累积了一定的市场品牌。不过,真正的品牌战是在产品线完善后才可能展开的。因此,这将是个持续的过程,目前品牌战还只是刚刚开始。如果从两大群体的竞争来看,我认为,本地基金公司最终仍将占上风。这在其他市场上已经被无数次验证。 记者:对于合资,您认为最大的成功要素是什么?对于上投摩根富林明,外方股东会在多大程度上投入合资公司的运作? 许立庆:首先我想说,对于合资基金公司,我们并不陌生。除了在中国内地的上投摩根富林明,集团在泰国和澳大利亚的基金管理公司都是合资公司,可以说我们对于合资这一模式非常了解。用一句话概括,合资是否成功主要就看合资股东1+1的效应是否大于2。 作为一个强调人力竞争的行业,人员本地化是一个趋势。除了在运作和框架上给予了必要支持外,实际上我们给予了合资公司管理团队很大的授权,但确定了几个原则,如基金营销不可言过其实、销售手段必须合法合规等。 记者:混业经营的模式正越来越成为趋势。从内地来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经诞生,银行涉足资产管理业务也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您认为,这是否会影响基金公司的生存呢? 许立庆: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谈这个问题。消费者到便利店去买牛奶,难道说他们都需要养一头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然会有有实力集团背景的便利店会有自己的牧场,但那是作为大多数便利店来说,更多地还是定位于销售商。同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他们更愿意有多品牌的选择,至少是不拒绝。因此,一定数量的优质品牌提供商有着广阔的进场空间。从国际市场来看,尽管混业金融集团的整体优势越来越显著,但与此同时,专业分工的格局越来越明显。比如全球最大的银行集团其内部的资产管理业务未必也是最大的,但其销售的基金产品量却仍然可以是最大的。在渠道竞争的优势,丝毫不影响其整体优势。 记者:同为金融企业,一般认为保险业的回报期大约在7至9年。作为有着近20年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来看,您认为上投摩根富林明进入盈利期需要多长时间? 许立庆:和保险一样,基金公司的业务同样是长期性的。一家公司的持续竞争力在于其能保持不断壮大。如果要用时间来衡量的话,我只能说基金公司进入真正盈利期不会比保险公司短。 记者:您认为,上投摩根富林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许立庆:基金管理不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它依靠提供优质服务来取胜的。对于公司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来说,投资者愿不愿意买你的产品,公司的累积资产能不能持续才是根本。所以说,我认为,做好与投资者的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记者:对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问题,您是如何看的? 许立庆: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市场和行业的评价,不能只做横向比较,还得纵向比较。每个市场都会付出成长的代价。例如,香港市场的大发展是在1987年的股灾后取得的。中国内地市场的发展还是非常快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是一个在其他市场都已经得到了验证。因此,不必对目前的中国市场有太过苛刻的要求。(上海证券报 记者王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