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开始商业化处理进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14:17 国际先驱导报 | |||||||||
记者 申水 报道 日前,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正式以30.5%的折扣价受让了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共计2787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一做法被认为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开始。之前,华融、长城、东方、信达曾分别“对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价收购不良资产,但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率只有约30%,70%左右的净损失给财政带来巨大
国家的两个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阎坤教授在近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是财政系统对金融系统的一种支持手段,但是也会造成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的转移。然而相比金融风险,我国一般对财政风险认识尚不足,但无论如何,把金融的问题推给财政绝非万事大吉。 资产管理公司以折价方式收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似乎是一种解决办法,这次折价收购也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做财政不愿更多负担金融方面压力的信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黄泽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折价收购意味着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的减少,财政负担的减轻,商业银行分担部分不良资产的损失。 但是黄泽民强调,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是全资的国有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也是全资的国有企业,因此,从本质上讲,是“国家的一个口袋和国家的另一个口袋”的关系,对财政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也对《国际先驱导报》坦言,财政终归还要承担银行损失,对这种做法“没什么看法”。 上市——解决之道 当然,折价收购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从商业银行个体角度看,它们感受到了经营不善带来的压力,能促进银行的改革进程。另一方面,此举还具有示范意义,加快银行外资向外资等各种资本的转让,使国家避免成为坏帐唯一承担方,这点或许对财政的意义更大些。 国有银行的上市才是部分化解坏帐风险而不拖累财政的真正解决之道,黄泽民强调说,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干净的经营主体。对潜在的投资者来说,在成为股东之时,必然相应地拥有部分的不良资产。能由投资者分担这部分损失,化解中国财政和金融风险才是多赢之计,一切的关键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 从这个意义上说,折价收购如果能够推动国有银行上市进程,就确实有控制财政风险的作用。但是从中也不难看出国家不愿为商业银行上市无限买单的意思。 曲线注资——央行越俎代庖 两大商行上千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将被央行以票据形式半价收购。但是只以30.5%的价格转让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其中约20%的损失由央行来直接承担,相当于央行间接向两大商行注资约543亿,这种规模可以认为是继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注资行为。 上次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是央行采用与财政部、外汇管理局共组“汇金公司”的方法曲线注入商业银行的,此次亦采用隐蔽的“曲线”方法注资,恐怕是对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的“央行没有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的功能”的一种注解。 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注资引来不少批评之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行人士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财政部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单位和资产管理单位,应承担为国有银行注资的任务,而不是央行,央行注资破坏了货币和财政规则,是一种职能错位。 同时,由于央行发行货币要以等值资产为基础,然而对商业银行的注资并未换来等值资产,如果采用发行人民币的方法补偿这500多亿注资损失,就会有带来进一步通货膨胀的危险,影响整个国民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