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潜心变革二十载 谱写创业新诗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03:50 人民网-市场报

  1979年元月1日,当以作坊式生产、单件定制加工铸造用木模以及各类铝模的延锋机模厂成立之初,没有人会想到其后的延锋厂会创造出令世人极度震惊的业绩。一个具有传统印记的老国有企业,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完全依靠自身的探索与实践,上演了一幕至今令业界同行津津乐道的“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的“延锋”神话。

  对于“延锋”这样的企业,人们往往关注其所创造的辉煌表面,却忽略了其背后诸多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鲜为人知的故事。结果固然可喜,但过程更为精彩。透过现象看本质,“延锋”成功的背后究竟蕴涵着怎样的价值理念?正是基于此,“延锋”现象更值得我们去解读、去感悟……

  “五大战役”揭幕 “延锋”变革开篇

  “延锋人”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有一份奋发进取的精神。由一家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模具的标准作坊式企业转为生产汽车内饰件,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第一个敢吃螃蟹者。可以想象的是,初期的作坊式生产模式,“延锋”的产品无法规模化,更无法产生规模效应。1978年,“延锋”抓住上海牌轿车内饰改造的机会,凭借模具制造优势毅然转型内饰件生产。1983年“延锋”利用国家为改变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用“拨改贷”来解决企业资金来源的机会,以惊天之勇气借贷28万美元,引进3万套直径为400-550M/M各种方向盘的关键设备。这一项目的确定,显示了“延锋”发展内饰的决心,也为以后的发展夺得了先机。

  适时转型为“延锋”带来大量的现金流的同时,也使公司的资本积累迅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至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延锋”为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又以自我否定的勇气和不断扬弃的精神,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86年,“延锋”提出了自建厂以来的第一个发展目标:“摒弃落后,敢当中国汽车内饰件先导”。这是“延锋”在当时环境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坚定的目标导向,它引领延锋员工用9年的时间完成了五大工程,并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巨人”企业。从此,揭开了“延锋”五大战役的序幕。

  产品转型同时意味着技术转型,延锋抓住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的契机,在“六五”、“七五”、“八五”三个阶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在安亭建设一个新的生产基地,使开发、生产能力得到提升。1978年到1985年的7年,延锋人开发了十几种产品,技术档次不高,却抓住了发展的先机。1985年后,通过技术引进使“延锋”步入快速发展通道。从1986年到1993年间,“延锋”以桑塔纳国产化为轴心,陆续开发了100多个引进车型的内饰件产品,完成的开发项目数为前7年的20倍,巩固了“延锋”的“先导”地位。

  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为使企业在发展上解决技术支撑的壁垒,“延锋”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聚氨酯发泡的专业人才,造就了“延锋”在技术上无与伦比的优势,为企业在80年代获得长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活跃的“移民工厂”促进了文化、观念和知识的杂交。不同背景人才、技术的引进,对原有的文化产生了有益的激荡,为“延锋”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后,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从1989年开始,“延锋”着手实施了一系列的企业兼并,先后兼并了上海钢模厂、上海重型汽车附件厂、上海汽车蓬垫厂、上海航空标准件厂等五家企业。兼并不仅带来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且导致了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从某种程度上说,兼并首先就是文化的兼并。”“延锋”以原有的延锋文化为核心,来改造延锋家族中的新成员,磨合企业文化。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和技能,将企业的进步与员工的发展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促进了延锋文化的发展。

  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延锋”清楚地意识到,在后续资金投入、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更新与发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瓶颈,而这些瓶颈仅仅依靠国内的资源与力量是无法实现突破的。为此,由上汽集团与福特公司各出资50%,于1994年的11月成立了合资企业———上海延锋汽车饰件有限公司。至此,“延锋”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合资对“延锋”而言,非常重要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学到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和文化。“延锋”的领导非常重视学习福特的价值观和文化,认识到“技术设备的引进只是硬件的引进,而经营理念、现代管理模式等软件的引进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合资后,“延锋”开始逐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坚持以“延锋”为主,以延锋的价值观为核心,推广企业文化。延锋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启华坦言:“文化并不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领导者价值观的反映。我们应当谦虚地看西方公司发展到今天,确实有许多值得取经的地方。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有时候即使不理解也要先学了再说,要懂得‘尝味道’。尤其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成为有用的管理者,不仅要激励自己更新观念,而且要从观念上改变、带动别人,切切实实的实践‘三个代表’。”

  “产品转型,技术引进,广招人才,企业兼并,合资”五大战略的精心演绎过程,促使“延锋”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超越,为下一步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合资后的“延锋”,随后的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尤其从2002年初,更是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演绎了更为精彩的“两次三级跳”战略,即产品制造———产品设计、开发———系统开发、模块供货的“做强产品三级跳”和市场占有率从立足上海市场到拓展全国市场再到开辟海外市场的“做大市场的三级跳”战略。

  也许这样的描述,读者会觉得苍白无力,那就让“延锋人”一手缔造的数据来说话吧,尽管很枯燥,却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在发展启动阶段(1979—1987年),“延锋”从成立时仅有的101万元,达到了1985年的430万元;在发展扩张阶段,由1986年的580万元,到1994年合资的3.4亿元;在发展巨变阶段,由1995年的4.7亿元,2001年的26亿元,2002年41亿元,2003年70亿元,到今年预计的90亿元的销售额,它足足递增了几千倍。2003年出口创汇1.4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饰件生产厂家,行业地位无人可比。

  持续创新推动“延锋”持续发展

  “延锋”之所以获得长足的变化,是与公司坚持持续创新分不开的。

  “延锋”在合资前为了尽快占领市场,开发的汽车饰件品种众多,导致以下弊端:部分产品开发成本与其他高利润产品相差无及;营销面铺的太广,售后服务难以保障,营销成本难以降低;部分客户由于自身销售情况不佳而拖欠“延锋”贷款。

  面对这种情况,合资后的“延锋”出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原有的产品和用户进行了调整:根据赢利情况将各个产品分为核心产品和维持淘汰产品。重点发展利润率高的核心产品,对维持或淘汰的产品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或维持、或出售、或退出。2001年的5月间,“延锋”第14次董事会决定,将业务范围定在五大系统:安全系统;座椅系统;座舱系统;内饰系统;外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拓汽车饰件电子系统产品,“延锋”的业务方向将从独立的各个产品供货转为:以系统设计和模块供货方式为主机厂服务。同时,将56个客户减少到5个核心用户,退出了一些供应批发量小,地区分散和财务状况较差的市场。这样,“延锋”的赢利状况逐年有了明显上升。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超前的战略定位,使“延锋”有效规避了此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及三角债问题,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循环。

  在新一轮的产品结构转型调整中,“延锋”的组织机构也演变成一个“大延锋”的格局,以技术中心和模具能力为支撑,拥有工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客户管理职能,同时围绕汽车六大核心技术,构成“延锋”在上海的基地。在项目管理上,积极地推进矩阵式结构,将原先采用非正式组织———团队,从形式到内容上成为正式组织,使“延锋”项目管理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如果说管理机制的创新,是“延锋”应对市场风云的基础,那么技术创新则是“延锋”驰骋市场的保障。“延锋”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伊始,依靠其在聚氨酯发泡这一核心技术的独占而迅速获得国内轿车方向盘的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延锋”又适时的积极引进德国生产流水线,在大规模生产制造技术这一核心技术上优于对手。目前,市场已经进入多元化时代,柔性制造技术以及领先的产品项目开发、设计、控制技术等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引领市场的必要条件。

  “延锋”根据市场的变迁,适时调整其核心技术的重点,合资后便开始从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培训和硬件投入这三个方面进行其第三个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在组织结构调整方面,针对国企通行的技术科制存在着的缺陷,成立了产品研发部/研发中心(RDC),下属各个科室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别从事新品的开发、设计、产品加工模具设计以及产前规划工作。这种组织结构调整不仅在规模上有了明显的增幅,而且体系建设上更是产生了质的飞跃。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只有对载体不断进行培训,才能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延锋”在合资之初,就在合资合同中签订了为期5年的赴美培训协议,计划培训总量为800人/月,培训费用总计400万美元。赴美培训学员分短期和长期两类,其中相当部分的长期学员是进行产品项目开发管理技术的培训。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工具,硬件投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正是意识到硬件投入的重要性,延锋对CAD所包含的低档PC工作站到高档的图形工作站、工作站服务器乃至大型的绘图仪、扫描仪等输入输出设备等等,都是毫不吝啬的投入。

  经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延锋”形成了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综合设计能力迅速提升,不仅能对客户进行广泛的技术支持,还能帮助客户改进提高产品质量;汽车饰件的制造工艺以及生产设施国内领先;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有新进展,完成从产品设计、模具制造、产品加工的产业链。

  历史的长河,忠实地记载了“延锋人”一步步坚实的足迹,汇聚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超越,延续这不朽的篇章;而首次走进“延锋”,首次与“延锋人”的零距离接触,所见所闻都会感到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一次次的心灵洗礼。因为这是一部奋斗的史歌,一部催人奋进的诗篇……

  《市场报》 (2004年07月13日 第十三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