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诺奖”得主频频现身的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 16:17 南方周末

   每周金融评论

刘亮 鲁邦

  最近两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的会场上。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的确是在发表严肃的学术观点,比如1998年的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但是,也有不少人演出的是老生常谈的应景之作,个别人甚至不能排除基于商业利益而“贱卖”诺奖名头的嫌疑。

比如,最近几年频频光顾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位诺奖得主,几乎每次演讲都是“人民币不应该升值”、“亚洲应该向欧洲学习建立统一的亚元区”等等。在最近的演说中,他甚至说,中国经济并无过热迹象。

如今中国经济的成就令人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赞叹,“唱好”中国经济的学者大有人在。但即使是好话也要实事求是,言之有理,千万不能为了满足中国人的民族心理而言过其实地大讲好话。更不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地发表违心之辞。最要不得的是,为了便于自己在中国的公司更好地拓展业务,更多地获取利润而不惜“贱卖”自己的诺奖名头。

据了解,按照一般的惯例,邀请诺奖得主作为会议演讲嘉宾,除了包吃住和来往交通费用外,还要支付高额出场费。上述那位学者的出场费,过去是1万美金,目前已涨到4万美金左右。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诺贝尔奖得主与基辛格、克林顿这样的卸任政要不同,他们并不是发表商业性演讲的合适人选,因为他们的声誉源自他们的学术贡献。一旦偏离了学术领域,他们的作用就适得其反,于人于己都弊大于利。

不能否认,应邀到中国演讲的诺奖得主都具有真才实学,即使是上面提到的那位学者,也曾经为中国的金融和经济提出过有分量的建设性意见。但是,这并不是说诺奖得主在所有的领域内都具有权威性。事实上,即使在他们熟悉的领域里,他们也未必一定能点石成金。中国经济正在走一条“特色”之路,很多问题都不是照搬现成的理论就可以解释的。

因此,我们不应晕眩于洋学者头上的光环、过分迷信这些洋学者,从而失掉了自己的判断力,进而为人所利用。

目前,国内有些人出于利益需求,往往不惜代价邀请外国大牌学者,通过他们说出一些自己不便于公开表述的观点,以图左右决策层,从而为其利益集团服务。而这些学者中的部分人要么出于礼节,要么自己也有商业利益,因此最终往往让国内的利益团体心想事成。

此时,无论主动还是被动,这些学者已经背离了学术道德,沦为替某些小团体服务的工具。而国内的很多听众往往不明就里,受其误导。

误导一般民众也就罢了,造成的危害还能控制。可如果决策万一一时疏忽受其误导,那危害可就大了。请大家想一想,假如10年前中国接受了“休克疗法”,或者5年前放开了资本项目的管制,那么中国经济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