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福建省企业集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成绩显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 13: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2003年福建省企业集团以改革、创新为契机,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加大优化重组力度,不断向规模化、市场化迈进,运行质量良好,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效显著,但存在问题值得关注。     一、企业集团运营情况良好
    1.优化重组力度加大,整体实力增强。我省企业集团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企业集团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如: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收购重组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与龙岩冠豸山机场,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重组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等。同时,多数企业集团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厂房修建、设备购置、生产经营拓展等方面的力度。据省企调队对我省年营业收入0.5亿元以上的239家企业集团调查,239家企业集团2003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2.09亿元,比上年增长8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超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有15家,居前5位的是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福耀玻璃(资讯 行情 论坛)工业集团、恒安集团、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     企业集团整体实力增强、资产规模扩大。2003年末,239家企业集团拥有1609家成员企业,拥有资产总额达1987.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每一集团平均资产达83143万元,比2002年末每家平均增加10646万元,每一集团平均拥有6.7家成员企业。固定资产原价754.65亿元,增长27.6%;无形资产56.04亿元,增长82.9%;流动资产平均余额989.74亿元,增长14.8%。资产超过5亿元的有81家,其中资产10-50亿元的有41家,50亿元以上的有7家,居前五位的是厦门建发(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145.84亿元)、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99.78亿元)、福建省轻纺(控股)有限责任公司(69.46亿元)、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64.61亿元)、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58.17亿元)。     2.资产经营能力提高,生产、效益大幅增长。企业集团积极发挥规模优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3年,239家企业集团共完成营业收入14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达1399.1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8.7%,比上年增长21.6%;实现利润总额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销售利润率达5.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批发零售业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55.8%、36.4%、53.9%、44.3%,受“非典”疫情影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宅和餐饮业,利润大幅下滑。     资产运营能力提高。2003年,239家企业集团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利税率、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为7.1%、5.4%、5.0%,分别比上年提高1.3、0.6、0.7个百分点。     生产大幅增长。2003年,239家企业集团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7亿元,增长94.7%;工业总产值826.09亿元,增长22.6%;建筑业总产值98.37亿元,增长32.5%;完成货运总量12639万吨,增长22.5%,客运总量6666万吨,增长4.7%;外贸出口总额170696万美元,增长3.9%。     3.上缴税金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职工收入稳步提高。2003年,239家企业集团共上缴税金61.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11.2%。从业人员年末人数达44.81万人,比上年增长6.2%,其中在岗职工增长7.4%。从业人员劳动报酬65.87亿元,增长18.0%,在岗职工劳动报酬增长18.8%。企业集团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达31.63万元,比上年增加4.10万元。     4.科技实力壮大,创新成果显著。一是研发队伍壮大。2003年,239家企业集团共有研究开发人员7566人,增长17.6%,比在岗职工人数增速高10.2个百分点。研发人员占在岗职工的比重为1.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二是研发经费增加。239家企业集团全年共投入研究开发费用达8.26亿元,比上年增长35.2%。三是研发实力增强。至2003年末,239家企业集团中已建立技术中心的有101家,占被调查企业的42.3%,技术中心设施、经费和人员基本能满足需要的占80.2%。企业获得新产品新技术的途径,认同自主开发的占48.5%;认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占34.3%;认同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占27.6%;认同接受技术成果转让的占15.5%。近三年来全省企业集团中有40家企业集团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应用率达100%,另有5家获得美国专利申请授权,100%的专利得到应用。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明显。2003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8%,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8.0%上升至8.6%,提高了0.5个百分点。     5.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发展潜力和实力增强。2003年,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各项指标趋优,在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与其他控股企业集团相比,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发展潜力和实力显现:(1)营业收入比重最大,增长速度最快。76家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实现的营业收入占239家企业集团66.5%,增长速度比239家企业集团高出1.5个百分点,分别比19家集体控股、144家私营企业集团平均水平高4.3和4.4个百分点。(2)资本实现保值增值,资产负债率下降。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23.0%,比私营企业集团的增幅高4.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9.6%,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3)盈利能力增强,利税大幅增长。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实现利税总额占239家企业集团的50.8%,比上年增长39.1%,较私营企业集团高31.5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1.35亿元,比上年增长64.6%。76家国有绝对控股企业集团中盈利比上年增长的33家,扭亏为盈的5家,减亏的10家。亏损面减少,整体盈利能力增强。     二、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效显著     1.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实现了比较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239家企业集团中,有180家企业集团母公司已改为公司制企业,占239家企业集团的75.3%,其中母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46家,占180家改制母公司的25.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07家,占59.4%;股份有限公司17家,占9.4%;中外合资和港澳台合资企业10家,占5.5%。     二是母子公司体制基本建立,母公司核心地位增强。239家企业集团中已经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集团有222家,占92.9%,有79家企业集团已执行合并报表制度。母公司的核心地位也进一步加强,有94.1%的集团母公司能够对集团发展战略进行统一决策,有83.7%的集团母公司能够对集团重大投融资项目进行统一决策,79.1%集团母公司统一制定财务管理制度,45.6%的企业集团母公司统一科研开发,43.1%的企业集团母公司统一决策集团涉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三是出资人进一步明确,基本可以行使权利。239家企业集团中,235家企业集团已明确了母公司出资人,企业集团子公司出资人已全部明确的有223家。在已明确出资人的235家集团母公司中,九成企业集团母公司能够行使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权,近七成企业集团母公司可以行使选择企业经营者的权力,六成企业集团母公司有收取资产收益的权力。     四是法人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并能发挥作用。239家企业集团母公司中,成立股东大会有125家,占调查集团的69.4%,成立董事会的有179家,占99.4%,其中69.8%的母公司董事会成员由出资人委派,设立独立董事的有74家,占41.3%,成立监事会的有87家,占48.3%。母公司的总经理产生方式以董事会聘任为主要形式,占59.0%。七成以上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都能够行使《公司法》所赋予的各项主要权力。通过“新三会”的建立,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机制已基本形成。     五是配套政策基本落实,多渠道增加企业资本金。近年来,我省为了扶持企业集团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集团发展的配套政策,在构建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的同时,给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239家企业集团中,87.9%的集团拥有投资自主权,65.3%的集团拥有自营产品进出口权,64.4%的集团拥有对外担保权,36.4%的集团拥有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动合作权,24.3%的集团拥有境外融资权,20.5%的集团拥有合并纳税权,但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集团内部成立财务公司。     政府为了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拓宽了企业集团增加资本金的渠道。239家企业集团中,有39家集团贷款转投资增加国家资本金,31家集团由经营性基金划转为国家资本,24家集团通过地方政府拨改贷划转为国家资本,9家通过中央政府拨改贷划转国家资本金,另外还有4家通过债权转股权增加国家资本金。     2.企业集团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企业集团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基本到位。239家企业集团中,84.1%企业集团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83.7%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人员已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制度,企业内部已经形成能上能下的机制;78.2%企业集团改革用工制度,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依法自主决定招聘职工,已经实现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69.0%企业集团已经打破传统的“干部”和“工人”之间的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随着企业集团改革纵深发展,企业集团的社会保险意识不断加强,2003年企业集团劳动待业保险费占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比重为11.4%,其中有87.9%的集团公司已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是分配制度不断创新,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239家企业集团中,有213家企业集团实行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占89.1%。与此同时,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形式普遍推行。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企业集团有109家,占45.6%;企业经营者持有股权、股票期权的企业集团有43家,占18.0%;实行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企业集团有113家,占47.3%。此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职工持股分配制等新颖的分配方式也在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施行,其比例分别为27.2%和8.0%。     3.企业集团管理更为科学化。     一是决策管理进一步科学化。随着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日臻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已逐步形成。调查的239家企业集团中,88.3%企业集团摒弃了传统的粗放式决策方式,确立了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制度,23.4%企业集团在扩张过程中开始尝试更为科学有效的事业部制,66.1%企业集团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很好和较好的认同率达91.1%。     二是企业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调查的239家企业集团中,33.1%企业集团实行合并会计报表制度,53.1%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74.9%企业集团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达到及时预警,合理控制经营风险,另有48.1%企业集团实行产权代表管理制度。     三是企业集团管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中国加入WTO后,ISO认证的意义进一步为企业集团所认识,多数企业集团踊跃认领国际通行证。调查的239家企业集团中,有167家企业集团主要产品(服务)已通过ISO9000-9004质量体系认证,占239家集团的69.9%。有48家企业集团主要产品(服务)通过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占20.1%,有43家企业集团主要产品(服务)还通过其他国际认证,占18.0%。     四是企业管理初步实现信息化。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然趋势。调查的239家企业集团中,有103家企业集团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网站,占调查数的43.1%。     三、企业集团运行中的问题与障碍     从总体情况看,我省企业集团运营良好,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应当看到,我省企业集团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企业集团竞争力。     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以上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而作为我省企业领头羊的239家企业集团2003年研究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2%,有57.7%的企业集团没有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33.9%和33.5%的企业集团负责人认为“产品缺乏竞争力与科研开发能力弱”是影响集团生产经营的主要原因,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2.还有相当部分企业集团或成员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     从2003年我省企业集团盈利情况看,利润来源主要集中在几家大企业集团。如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等13家企业集团共实现利润48.49亿元,占239家企业集团利润总额的62.1%。有23家企业集团出现亏损,亏损面达13.4%。从集团内部各成员公司看,也有相当部分成员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如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盈利主要是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钢公司利润占该集团利润的85.9%,其属下15家成员公司,有4家出现亏损。     3.部分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不规范。     我省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框架初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基本成立,但是,实际运作的规范化水平不高。据对239家企业集团经营者的问卷调查,分别有30.1%、21.3%企业集团负责人认为“缺乏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集团内部母公司体制不健全”是集团内部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有8.4%的企业集团认为产权管理部门职能弱,有18.8%的企业产权关系不顺,无法按照产权关系对集团内的企业实行统一的专业化分工和结构调整,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4.企业集团实施兼并、资产重组的主要障碍。     一是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52.3%企业集团认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是影响企业集团实施兼并、资产重组的主要障碍。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将阻滞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影响企业集团融资。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滞后,一方面使相当部分产权交易特别是公有资产的产权交易未能真正纳入统一的市场轨道,效率不高。不是另一方面,使得大量存量资产难以获得流动、重组的畅通渠道,不得不在低效率的领域僵滞。     二是被兼并企业的银行历史欠帐难以处理。41.8%企业集团认为被兼并企业沉重的历史债务也是影响企业集团实施资产重组的另一主要因素。据调查,一些企业集团在实施兼并重组过程中,往往将被兼并企业的优良资产吸纳进来,而将其职工和其他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从而引发如何合理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的新问题。     三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43.9%企业集团认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严重影响企业集团的兼并重组。我省企业集团以国有及控股企业集团为主,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职责不明,边界不清,使得企业集团产权关系难以明晰,影响企业集团的兼并重组。     四是无法安置被兼并企业的职工。36.9%企业集团认为安置被兼并企业的职工也是困扰企业集团兼并重组的一大障碍。被兼并企业多为濒临死亡没有活力的企业,其冗员较多,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良好的社会消化途径安置被兼并企业的职工,已是企业改革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