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小尴尬生存 伞形基金中国市场水土不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 06:4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现有伞形基金旗下子基金的份额之和,往往还赶不上其它一般单只基金的份额 作为目前国际上基金品种的主流形式,伞形基金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尴尬生存着。伞形基金的尴尬状况主要表现为,子基金的规模普遍较小,投资者缺少转换习惯。 规模普遍较小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目前主要有安泰系列、湘财系列、宝康系列、银联系列、融通系列、景顺长城系列等多只伞形基金。除了银联系列只有2只子基金外,其余的伞形基金旗下都至少有3只子基金。 不要说跟中信经典配置基金和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等巨人相比了,现有伞形基金旗下子基金的份额之和,往往还赶不上其它一般单只基金的份额。比如景顺长城系列旗下3只子基金的份额之和,只有14.67亿份,明显比易方达平稳增长、易方达策略成长等单只基金要少。安泰系列基金的份额在伞形基金中算是大的了,但也只有29.34亿份,也比博时价值增长、南方稳健成长等单只基金要少。 根据上海财华信息有限公司的统计,截至2004年6月30日,绝大多数伞形基金的份额都较2003年12月31日时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降低。融通系列基金是为数不多的份额增长的基金,但融通系列基金的份额也只是比2003年12月31日微增了2.83亿份。此外,景顺长城系列旗下的恒丰债券基金的份额只有9800万份了,成为首只份额跌破1亿份的开放式基金。因此,就更不用说同这些伞形基金在2003年首发时的份额相比要降低多少了。 从理论上来说,由于伞形基金旗下各子基金在一个相同的管理框架内运作,在托管、审计、法律服务、管理费用等方面享有规模经济优势,从而能有效地降低基金公司的管理成本。但是,降低管理成本应该是建立在规模基础上的。而目前普遍较小的伞形基金规模,不可避免地使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打了不小的折扣。 整体战斗力不强 自2003年12月31日以来,湘财系列旗下的合丰成长基金创造了12%以上的收益率。如此高的收益率,不仅令其余所有的伞形基金相形失色,而且远远超过所有的开放式基金。在可以比较的77只开放式基金中,名列收益率第二位的嘉实理财增长基金约为9%。 虽然合丰成长基金在过去的半年中业绩不菲,但湘财系列旗下的合丰周期、合丰稳定基金的收益率却分别只约为-4%和-1%。融通系列、安泰系列旗下子基金的收益率差距,相对没有湘财系列那样的明显反差。融通债券基金是融通系列中收益率最好的,约为3%,而融通100和融通蓝筹成长均约为-3%;在安泰系列基金中,招商平衡和招商债券的收益率均约为1%,而招商股票约为-1%。在所有的伞形基金中,当数宝康系列的整体战斗力较为强大了。宝康消费品和宝康债券两只基金的收益率均约为4%,宝康灵活配置的收益率则约为1%。 从理论上说,伞形基金的设计目的之一,在于通过整体的战斗力更好地突出基金的品牌效应,借此增加投资者对基金品牌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战斗力的参差不齐,显然不利伞形基金对基金品牌的塑造。 转换不明显 由于大多数伞形基金的份额较2003年12月31日出现了降低,就已经说明肯定有一定数量的投资者没有进行趋利避险的转换。 虽然合丰成长基金创造了约12%的收益率,但其半年中的份额仅仅增加了0.69亿。与此同时,合丰周期基金的份额却减少了1.27亿;招商股票基金的份额在半年中增加了6.61亿份,但招商系列旗下另2只子基金的份额却减少了9.26亿。也就是说,至少有2.65亿份的基金份额没有在招商系列基金内部消化掉。 据海通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员袁克分析,投资者没有转换的意识,是基金份额从伞形基金中流失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目前,基金转换业务并不被投资者所熟知,致使他们未能利用基金转换业务去实现规避风险、博取更高收益的目标。如果基金持有人能充分利用基金转换,那么就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可以起到降低风险、使资产增值保值的重要作用。 在融通系列的3只子基金中,只有融通债券基金创造了约3%的不错收益,但它的份额却减少了2.46亿份。相反,均实现约-3%收益的融通100和融通蓝筹成长2只子基金,却分别出现了3.44亿和1.85亿份的增加。 融通债券基金实现的正回报,是建立在债券基金整体战绩不错的基础上的。在13只具有可比性的债券基金中,9只的回报率为正值,占比高达70%。而在所有具有可比性的股票型基金中,只有23只的回报率为正值,占比还不到24%。因此,伞形基金投资者没有通过向债券基金的转换而选择赎回,无疑就多付了不少的额外支出。 在宝康系列基金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宝康债券基金上半年创造的4.01%收益率是所有债券基金中最高的,但宝康系列基金中通过转换流向其的份额最多只有1.28亿份,而没有在内部消化掉的则多达3.56亿份。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市场情况的变化在伞形基金各子基金之间相互转换,是投资者成本低、效率高的首选。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营销企划部总监黄玉说,伞形基金这个最大的优势却没有被投资者广泛应用,着实让人为之可惜。 品种创新的真谛 伞形基金的尴尬现状,不免使人想起伞形基金问世前后的相关争论。当时的争论,主要围绕伞形基金到底是销售创新还是品种创新而展开的。 由于能很好地满足基金管理公司特别是新设公司规模扩张的需求,伞形基金因此而被认为是销售手段的创新。从推出伞形基金的一些基金公司此后相继推出单只基金的变化上,似乎也印证了伞形基金更多的只是销售手段的创新。但目前再去争论当初推出伞形基金的性质已无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真正让伞形基金发挥优势。 每当股市剧烈波动的时候,国外有伞形基金品种的基金公司常常会利用客户呼叫中心主动联系客户,一方面使投资者心理有所准备,一方面引导投资者适时的在伞形基金中转换相应的子基金,既帮助投资者避免错失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又使基金公司本身的经营避免遭受剧烈赎回的冲击。显然,在投资者目前尚无明显转换意识的情况下,国内基金公司应该去尝试更多贴近投资者的服务做法。(上海证券报 记者陈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