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保险:启蒙金融意识的生力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 01:2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赵良

  由于保险已经深入到金融体系当中,其对金融行业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互动作用。同时保险业无可比拟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个人、集体、法人都无法对保险产生排斥,因此与保险的频繁接触,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晰地了解到什么是金融、什么是风险,而且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使得任何人都能欣然接受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今年全国居民存款超过11万亿元。

  分析这些储蓄的目的,以养老、教育、预防疾病和意外事故为动机的储蓄超过了40%。这些数据意味着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每存入银行100元,就有40元是为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储备的,而真正购买保险,只花了3.5元。而在发达国家,养老、防病这一部分需求,一般都是通过保险来实现的。

  此外,当我们随意浏览各种证券媒体的评论,发现诸如“中国股市是不是政策市”、“我们的股票没有一支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争论频繁显现时,我们发现原来普及甚广、乃至卖菜老妪都自认饱经沧桑的股市也还是那样的不成熟。

  这样说也许过于苛刻,毕竟资本市场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带动了房地产、汽车、建筑业等大规模资本聚集型行业的繁荣,但是属于低教育程度却数量庞大的群体的金融服务仍然只停留在简单的储蓄与消费信贷层面上,这虽然不能完全归罪于现代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但是显然他们不能够推卸掉没有做好金融普及教育的责任。

  保险,旧思想的破坏者

  今天,可以说大众的金融意识仍然是幼稚与肤浅的。当然极少部分群体已经享受着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带来的便捷与安定,但无法否认的是与基数庞大的仍然靠存款防范风险、从不花掉还没挣到的钱的民众相比,这个分子似乎还太小太小。

  现代化社会的运转速度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寿命可以承受限度,人们不能再等到30年后才开始享受足额存款买下的大房,企业也不可能独靠自给自足的利润来实现快速发展壮大。“时间”与“金钱”的关系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过,“时间”不仅可以将一时无法承担的巨额债务切割得不疼不痒,也可以瞬间将盆满钵满的利润倾泻一空。

  可惜的是,在极富魅力的金融体系中,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推陈出新,但是能够利用和享受它们的人群却并没有如期地快速增长。顽固且保守的意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现代金融意识的普及教育不期然地成为了现代保险的一项重要功能。

  保险,将金融通俗化

  由于保险已经深入到金融体系当中,其对金融行业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互动作用。同时保险业无可比拟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个人、集体、法人都无法对保险产生排斥,因此与保险的频繁接触,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晰地了解到什么是金融、什么是风险,而且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使得任何人都能欣然接受。

  保险首先是一种产品,却不仅仅是一种消费产品,更是一种制度安排。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保险是一种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保险从单纯的、个体的契约关系,发展成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再分配关系。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普适性特征和内在的协调功能,有利于减少社会的交易成本,激励和促进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增强生产要素在满足人类需要上的效能。保险通过它的内在机制,不仅仅分散了风险、提供了经济补偿,而且可以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为增进社会福利作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险从业人员以提高民众的保险意识为己任进行各种宣传教导活动,作为被活动的对象———更加广泛的大众———也自愿或不自愿地开始认知保险,开始理解风险,开始规划理财,开始尝试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满足自身的需求。

  保险,将风险大众化

  “风险与相关联的损益”可以说因为保险的出现而变得如此朴素,通过数以万计寿险从业人员的辛勤教诲,人们开始认同“风险”并非只属于那些在证券、期货、汇市内挣扎群体,曾一度以“十人炒股九人哭”作为警戒而坚决抵制投资行为的人们也慢慢地开始相信除了存钱的确还有一种更好风险防范机制可供选择,只不过需要以改变自身沿袭多年的消费习惯作为代价。

  在保险营销实战中,最大的特征是挖掘出每个准客户的潜在风险,尽可能地放大化。虽然这是一个销售战术,但是不得不承认通过这种方法往往可以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其实,中国人民自古就不缺乏风险意识,查阅古籍不难发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乃或“杞人忧天”的字句,当然这些理论被当时的政客用以儆醒最高统治者为政从善,而没有能教会庶民如何通过融资手段解决人生的医疗与养老风险。

  为经济与政治环境所困,现代意义上的保险在中国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出现的。然而,保险一出现便随着不断壮大的代理人队伍深入千家万户,不仅唤醒了中国民众天生的忧患意识,而且还将一种工具及使用这种工具所必备的思维方式教会了千千万万的人。人们发现原来在人口激增的社会,“存钱”不仅不能防老,而且也不够治病,更不够供养妻儿老小,老人要照顾、小孩要教育、夫妻要消费,所有的这些欲望已经不能仅仅通过获取银行的利息来实现了。

  “金钱增值的需要”与日俱增,激进的搞投资,稳健的买国债,但是所有这些投资渠道的收益要么是风险高,收益不可预测,要么是时间长,不能短期变现,而面对无法预测的风险,保险是惟一的一种可以生效时即拥有足额资金保障的金融理财工具。尽管面对“生、老、病、死”这样尴尬、避讳的话题,尽管社会上存在着不少针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偏见,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接触保险,开始去了解各种金融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自己建立科学的人生财务规划。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7月07日 第十二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