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加息在即 > 正文
 
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争论激烈 是否加息莫衷一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 06:21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北京消息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全球金融市场反映尚算温和,但全球的银行家们却睁大了眼睛,紧盯着各央行的风吹草动。

  中国的货币政策会采取何种取向呢?是紧盯美元,即时跟风?还是保持适时而动?或者作别样的考虑?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学界和市场各方,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因此,有关是否加息陷入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中……

  要不要加息

  是否加息,恐怕目前尚无人能下定论。但存在加息的预期和可能,恐也无人能否认。央行迟迟没有提高法定存贷款的利率,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理由来为此作诠释。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尹中立认为,央行除了要考虑CPI、经济增长速度等经济指标外,还受到一些特殊的外部因素的约束。

  他认为,目前在中国利率发挥作用还不具备条件。中国的情况十分复杂,统计分析显示,在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同利率变动的关系不大。并且,利率水平的降低,对存款总量的增长以及增长的速度,都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是主要的贷款需求者,贷款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作为贷款的主要供给方,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利率敏感性一直较低。

  据悉,持不同意加息观点者在主要的宏观调控部门占多数。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施发启在一篇分析报告中就指出,目前加息弊大于利。原因之一是目前物价上涨水平尚在可承受范围内。更重要的是,本轮物价上涨可能将在8月份出现逆转,开始进入回落期。

  加息与升值

  加息将会使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是很多人持有的观点。

  尹中立认为,目前人民币存款利率高于美元、日元、港币等外币存款利率数倍。自2003年以来,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背景下,一些国际资金试图从人民币汇率升值获得收益而将外币资金兑换为人民币资金。

  因此,如果人民币存款利率继续保持高位,他们就有了双重获利的选择:在人民币汇率不升值时,他们获得人民币存款利率与外币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一旦人民币升值,他们又获得升值的利益。如果人民币升息,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利率与国际信贷市场之间的利差,导致大量短期资本涌入到国内,从而达不到提高利率紧缩信贷的目的。

  但在美国加息之后,情况似乎有所不同。

  有观点指出,在美联储加息后,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以前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较大,大量热钱涌入我国。这种情况现在会因为美国的加息而缓解。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加息并不对人民币汇率构成升值压力。有专家著文称,由于资本是否流动看的是两国的综合收益率比较,而非两地两币的存款利率之差。所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是多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率不动,升值压力不减,利率上调,也不会显著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因此,这不应该成为考虑中国加息的负面原因之一。

  有多大作用

  有关加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加息对宏观经济能起多大的作用?

  香港投资研究机构DSG的总裁西蒙.奥格斯曾称:中国用不着提高利率,用行政手段就可以达到冷却过热经济的目的。因为许多人认为,中国出现投资过热的根源是地方政府干涉的结果,这种非市场化的因素可以用非市场化的行政手段来解决。

  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太区经济学家陶冬则认为,不加息,就很难控制住投资。

  对于整个金融市场又如何呢?

  若从美国的资本市场看,虽然存款利率可能周期性地升高到4%左右的水平,但资本市场的反应还是较为温和的。中国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完全可以放宽一些国际视野。

  债券市场呢?尹中立研究员称,利率对国债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一,利率上调将会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较大冲击。1997年以后,财政部以很低的价格发了大量的长期债券。如果提高利率,这些债券资产将会缩水,对商业银行的业绩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不利于正在积极推进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上海证券报记者 雷玲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加息新闻 全部货币政策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