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怀疑去看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1日 16:07 《新营销》杂志 | |||||||||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并不是所有的西方管理理念和理论都能对我们自己的企业管理有同样的功效,有些甚至是事与愿违。 文/张永恒 中国的企业界人士目前正热衷于读书,而且是“洋书”。一个简单的例证是,近两
孟子在2000多年前曾经告诫后人:“尽信书,则不若无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读书要有些怀疑精神。 中国的市场经济历史还很短,自身的管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因此通过读书向西方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如果不加思考地搞“拿来主义”,照单全收,以为在西方有用的商业秘技在中国也都能立竿见影,那就大错特错了。 管理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更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在具体的企业管理活动中,操作性、流程性的西方管理技术是完全可以借鉴并使用的,这有利于提高我们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但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并不是所有的西方管理理念和理论都能对我们自己的企业管理有同样的功效,有些甚至是事与愿违。中国有着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在我们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的表象下面,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深刻了解这种文化根源的基础上,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办法。这些办法也许很“土”,也很难上升为某种模型,但它的确是有用的,有时甚至是惟一有用的。不了解在中国做企业的这一规律,企业管理者就要吃苦头。举个例子,在最能体现中国“和”文化的中国国有企业,如果你要对人员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最有用的办法是“全员下岗,全员竞聘”,而不是经过绩效考核后直接让某些人出局。“全员下岗,全员竞聘”的“管理技术”,你在任何一本西方的商业图书中是找不到的,它也无法上升为一种管理模型,但它却在我们的实践中屡试不爽。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正在中国把企业做得很成功的人士,没有人是完全按照MBA课堂里的理论来管理企业的。联想柳传志对杨元庆、郭为的人事安排所采取的“分槽喂马”方式,我们看不到是来自哪个外国的管理理论,但至少到现在为止,这种分拆而治是值得称道的。柳既将杨、郭培养成“对手”,使他们带领各自的集团在较量中大步前进,又避免了杨、郭之中任何一个人因为落寞而出走联想,成为联想事业的敌人。这种显然“中庸”的管理策略,保证了柳和联想永远是最大的赢家。 《决战》的作者赵民作为新华信管理顾问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拥有十余年的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他不像很多咨询公司老总那样“言必称经典”,他的文章也从来不拿经典管理理论“说事”,即使有理论,那也是他和他新华信的同事从十多年对本土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实践经验的提升。他的文章充满了各种新名词,譬如他用“海鸥和大雁”的区别去阐明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用“从青海到上海”的长江之旅去阐述品牌营销的策略,等等。通过这些新鲜的语汇,我们窥见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更接近真实的一面。 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还不到3岁的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赵民把他创立的新华信带到了11岁。他是咨询师,但他首先是一名创业还能守业的企业家。他对中国企业家酸甜苦辣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10余年创业生涯的理解。因此,《决战》不是一本要向别人宣教理论的教材,而是一个企业家10年创业历程中的反省和顿悟。为什么在别人惟恐被指“家族企业”从而显得落后的时候,赵民会声称“太太是最好的股东”?也许只有与赵民有同样经历的“10岁中国企业”的当家人们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委。 尽信书,则不若无书。《决战》当然也是一本书,所以,对其中的内容也不要全信。比如,不要因为看见赵民提出“太太是最好的股东”,身为民企董事长的您就立刻请太太“垂帘听政”,因为—— 我刚才又翻了一下《决战》之《太太是最好的股东》,隐隐感觉到:其中仿佛另有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