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假如“有组织”地把牛奶倒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 09:12 中国经济时报

  余言

  近日,石家庄的奶农将白花花的牛奶倒进臭水沟的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对“公司+农户”这一模式的反思。从相关报道看,奶农之所以将奶倒掉,源于“供需矛盾加剧、企业限量收购、压级压价”三大原因。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全新点点通免费发短信 新浪免费邮箱升到30兆

  应该说,这三个原因,不同程度地点出了问题的要害。

  但是,这三个原因,与“公司+农户”的模式,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把白花花的牛奶倒进臭水沟的事,在河北地区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并且,类似的事件,在其他地方也曾出现过。综合来分析,“供需矛盾加剧”应该是引发倒奶事件的主因。当然,今年情况有点特殊,“毒奶粉”事件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有关企业的处理,使得乳品企业对鲜奶的需求量骤减,在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可是,供需矛盾一直就是存在着的。尽管从全国范围看,未必存在供应过剩的问题,但局部过剩,却早已显现。甚至,如果就具体的局部看,过剩也未必说明得了问题,仍然是在河北,前不久还发生过奶源“争夺”大战,几家著名的乳品企业为争夺奶源各显神通,那个时候哪里是什么过剩,分明是不足。

  可仍然是在河北,仍然是在前不久,巨大的需求却很快转变为巨大的过剩。查往日的报道,河北著名的乳制品企业三鹿集团曾为消化这过剩颇犯了一回愁,但最终以“救市者”的高姿态傲视群雄。

  但事件至此也似乎就完了,除了“有道德的三鹿”,我们并没有看到地方主管部门对事件的反思,更没有看到关于产业结构的分析。直到最近再次出现了倒奶的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似乎才严重起来。

  从理论上讲,“公司+农户”模式的确有利于农民增收。但这是就理论谈理论,一旦落脚到实践,未必是那么回事。在“公司+农户”模式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到底谁是市场的决定力量?

  我无意否定这个模式的积极之处,但应该承认,这个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为”的模式,是政府这个“有形之手”“嫁接”的结果。也不妨说,它某种程度上带有“扶贫”的味道。其初衷,就是源于农民“卖粮难”、“卖菜难”、“卖奶难”等一系列“难”。从这个角度,尽管“公司+农户”,可究竟是谁加谁、如何加,最终也是无法回避的“必答题”。

  现在答案也出来了。既然冠之以“产业化”,那你就不能无视企业的“经济理性”和市场手段。限量收购、压级压价,不管这些手段看上去对于奶农多么刻薄和不公,对企业来说,它都的确是“理性”的。

  这其中当然也有所谓的“企业道德”。可是,我们无法完全寄希望于它,尤其是考虑到我们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就更不能存此幻想。但是,我们却可以由此问责于政府。

  无须讳言,“公司+农户”模式显现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加”完了就不管了。由于农户天然的小而散,他们根本无法成为市场角力的主体。实际上,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不过是公司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农业“打工仔”而已。在此情况下,市场秩序的建立,自然需要“无形之手”,但“有形之手”该伸的时候也得伸,比如,帮助农户尽快成立自己的行业组织,尽快成为市场角力的主体,比如,从制度上保证市场环境的清明、公正。

  而这一切,在倒奶事件中,我们都看不到“有形之手”的影子。从这个角度,也许可以理解市场为何还需要培育。

  把辛辛苦苦生产的牛奶倒掉,对于劳动者,自然是痛心的,可假如是“有组织”地倒呢?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美国向伊移交萨达姆
反战影片《华氏911》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