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经济降温开药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金融业发展”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柏晶伟 6月19日,多位经济学家在由北京金融街商会、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共同主办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金融业发展”研讨会上,就当前宏观经
宏观调控不可能不一刀切 曹凤歧(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当前经济形势实际上是结构性的问题,还不能说全面过热。用调整结构的办法来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回顾以往,中国的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或者是最有效用的手段就是计划和行政,到今天为止,仍然如此。有人提出宏观调控不能一刀切,实际上不可能不一刀切。为什么呢?主要是中国政府职能问题,如何适应市场化的转变,我们现在还缺乏市场手段,所以政府很难用市场手段来进行调节,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行政政策。这与中国市场不发达有关。 金融业发展和经济要协调,金融要适应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中国的金融或者说中国的融资渠道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银行。从去年融资比例来看,银行的融资比例和资本市场融资比例,尤其是股票市场占到了整个融资总额的5—6%,而90%以上还是银行的融资,四大国有银行又占了整个融资比例的65—70%。大家用钱来建设实际是银行的钱。于是,经济过热,就得紧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紧缩国有商业银行,紧缩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国经济又是投资带动,这一紧缩,整个投资放缓;投资放缓,经济就减速;假设再紧缩下去,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又会放慢,然后再启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应该说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产生的历史。 行政调控手段要用在政府身上 刘福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有人提出转变发展观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而是以社会协调发展为中心,我不赞成。发展始终是硬道理,现在我们转变发展观并不是转变硬道理,是把原来追求经济高增长当做硬道理的观念给转变了,发展观的核心是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转变。金融业的发展要和中国的发展速度、生产方式转变的速度、市场化发展程度相一致。 较之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们的金融业还不成熟。在美国物价指数就是通胀指数,但在中国不是,我们的市场化没有到这种程度,否则,对这一轮经济过热的调整就不会用行政手段。我不反对用行政手段,但要用手投票,不能用脚投票,用手投票是行政手段,现在是手脚并用。用脚投票,采取差别利率、紧缩银根的办法,等于政府有病让市场吃药,政府有病让企业吃药,这个路子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用行政手段,而且是用在各级政府身上,不能用到市场身上。现在如果使用利率这个手段,整个市场还没有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在中国现在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所谓的总量矛盾不过是结构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趋向,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财政货币政策,用解决银根的办法是值得商榷的。 通胀预期比实际通胀可怕得多 吴军(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学界对经济过热存有争议,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经济过热的原因。例如,物价指数上涨率去年是3%多,据预计今年将达到5%,这个是高还是低?前几年物价在负增长的情况下决策部门很着急,觉得物价上不去,今年稍微上去一点,又说过热。决策部门提出经济过热,要采取紧缩政策,这样就造成一种通货膨胀的预期,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想通过通货膨胀预期来拉动消费需求,而事实上通货膨胀的预期比实际通货膨胀更要可怕得多。所以我们要研究,到底经济过热是需求拉上去的,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 假定是有经济过热的话,它有正面的效应,有负面效应,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比较,泡沫因素到底有多大,实质因素有多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国民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在通货紧缩阴影之下运行。我们才刚跨出通货紧缩,又开始觉得经济过热,又要开始调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波动是非常大的,经济波动有些是由于政策所造成的,这个因素值得关注。 调整利率来降温要慎之又慎 吴念鲁(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关于适度紧缩货币政策的两个问题。一是对当前经济过热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目前经济过热的判断是不容置疑的,经济过热主要表现在投资的过热,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轮过热不是全国性的,不是所有地区、所有行业的过热,而正是由于局部地区、局部行业的过热对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采取降温的措施就不能一刀切,而是适时、适度,因地适宜,因行业适宜,不是急刹车,而是点刹。我们已看到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以后,已经取得了成效,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所下降,广义货币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是通过调整利率来降温要慎之又慎。我们知道,一次投资主要是应该提高资金的价格,过去央行采取的一些措施实际上是加大资金的成本,但是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实行市场化的情况下,通过调高利率的手段,来一次信贷和投资增长,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1.将引起全国性、全行业的紧缩,形成一刀切的局面;2.对资本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利率一上去以后,国债一下降以后,100块钱只值70—80块钱,现在银行持有的资产20—30%都是国债,大家都要卖掉,谁来接盘,在我国没有衍生产品,就会出现灾难性的问题;3.给良好的消费增长势头产生阻力;4.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外资金的投机行为。 因为当前经济的过热不是需求的过热,如果出现需求过热,比如说通货膨胀率大幅度增长,在这个时候,需要考虑调整利率。现在通货膨胀率是3%多,总的趋势来看有所下降,如果真的上涨到5—6%的时候,再考虑利率调整。 开发区不是“坏”东西 陈淮(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在讨论经济是否过热的时候,简单地把开发区说成是我们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坏”的东西,过于片面。 开发区不是黑社会,不是魔鬼。首先,从1979年蛇口工业区建立至今,25年来,没有开发区,就没有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与开发区伴随始终。其次,现在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口是4.9亿人,没有开发区的城市新区建设,我们根本不可能在20余年中把3亿人搬到城里面住,也没有今天的城市化。第三,没有开发区发展,就没有退二进三,城市的产业结构实行不了今天的调整。第四,没有高科技园区,中国就没有今天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就。 当前,开发区正在成为城乡关系相互协调的关键点,农民如何享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好处,现在还没有在政策上和制度上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是问题的焦点所在。中国一定要城市化,只不过我们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如何协调发展,开发区是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探索城乡协调发展不可避免的政策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仍需讨论 张汉亚(中国投资协会秘书长):国有商业银行是不是该上市,我认为还没有讨论清楚。我们很多企业基金上市,主要是为了圈钱。上市本身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但是国有企业上市,一直都不是真正的从体制上去改造企业,因为上市之后还是国有企业。从上市的角度来讲,企业上市不是最优选择,因为上市之后,你的资源盈利就要给新的所有者一部分,只要企业不垮,新的所有者都要分这一部分利润。我们国家掌握很大的资源,如果上市的话,就会把资源分给更多的所有者。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进行股份制改造,主要是经营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可以通过上市之后改变经营。既然经营不好,为什么不自己直接改变?为什么要上市之后才改变?既然知道经营机制不行,为什么不改变?你知道问题在哪儿,为什么不去治?这就是政府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卖给国内,这可能好说;如果卖给国外,就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大银行都和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主要是相互支持的关系,大银行与其他大企业不同的地方是大银行是国家金融的命脉,也是国家金融调控的一个管道,当政府出现资金紧张的时候,大银行都会支持。如果彻底改变我国大银行管理机制,引进外资,外国的股东进入经营管理,在我们国家需要支持的时候,外资股东有发言权,我们国家如何利用大银行金融工具为自己服务?这个根本问题没有搞清楚就上市,是盲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