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关于“韬光养晦”一些问题的再探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王山禺生

  2001年夏秋之交,《中国经济时报》和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我的文章:关于“韬光养晦”一些问题的探讨。我当时写这篇文章,正是我从外交第一线退下来不久,是有感而发,也是我长期外交实践和观察国际形势的一些体会。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免费邮箱升到30兆

  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一是介绍邓小平同志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时代背景,要求不要因苏联解体而慌乱,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二是认为“韬光养晦”战略方针充分考虑了国际形势、特别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事实和任务,并非权宜之计。三是说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辩证统一关系。四是强调冷战结束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是“大大恶化了”,而是“大大改善了”;指出美国强权政治同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的;美国有它脆弱和被动的一面。小布什上台后做了一些有损中美关系的事,现在又表示要同我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我们应冷静观察,不忙过早地下结论,更不宜情绪化,硬碰硬。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放弃“韬光养晦”战略方针,应该联系外交实践,总结经验,更好地运用。

  文章发表后,受到不少读者和朋友的鼓励,也看到一些不同意见。前者认为,此文有助于澄清认识上的一些是非,以及对我国外交的了解。后者认为,文章观点“偏右”、“偏软”,有点书生气和“一厢情愿”。

  转眼三年过去了。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也随之扩大,周边环境进一步改善。美国从“稳固霸权”战略和实用主义出发,对我国采取以它为主的“合作与遏制并举”政策(这已有大量事实为据)。有时说的动听,似乎有点迷人;做的却不像是自称两国关系处于“最佳时期”的国家,对我国处处制肘,多方遏制,不断向台湾当局发错误信号,干涉我国内政,而且态度一点也不含糊。但它目前处境孤立,单边主义行为不得人心,在伊拉克进退维谷,进一步暴露了它脆弱的一面。尽管如此,它仍企图借助反恐旗号,在全球进行新一轮战略扩张,实现“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

  由于上述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影响,我国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对“韬光养晦”战略方针也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崛起和独霸天下战略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回避。“树欲静而风不止”,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战略,实际上是“苟且偷安”和“鸵鸟政策”,“客观上帮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忙”。他们认为,不能老是以“韬光养晦”为主,邓小平当年提出“韬光养晦”时的国内外环境既已发生变化,就应适时调整政策,以“有所作为”为主。

  还有一些人赞成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战略方针,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国现在国力不够强大,不能不“忍辱负重”,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这是必要的代价。但总有一天中国会扬眉吐气。等中国真正强大了,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明确地对霸权主义说“不”,可以战而胜之,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些意见是社会各方面人士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一种表现。不同意见的提出和探讨,有助于澄清问题,有助于深入领会邓小平外交思想,也有助于我国外交工作更加贴近社会。

  目前,社会上对“韬光养晦”不是权宜之计分歧似乎不大,但对“韬光养晦”的战略目标和图谋,意见显然不同;对“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认识很不一致;对什么是“有所作为”以及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想法也不一样。以下我仅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以期引起对“韬光养晦”一些问题的再探讨。

  “韬光养晦”战略不是“卧薪尝胆”的现代版

  “卧薪尝胆”的要害是“复仇”和“争霸”,有明显的敌人,而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历史上越王勾践可以俯首称臣,下跪求饶参拜,甚至亲口尝吴王夫差的粪便。我们讲的“韬光养晦”,是现代版的“韬光养晦”战略,其核心不是图谋霸权,也没有假想敌人;其根本目的,对内是要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振兴中华”;对外是要追求“和而不同”和“共同繁荣”的世界,而且是有原则的,不是屈辱的,更不是乞求的。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要“有所作为”的;如果触及我们可以容忍的底线,我们也是“不怕鬼,不信邪”的。我们绝不能像某位学者说的那样,当今时代,发展中国家只有放弃美国认为你不应该发展的武器和国防,完全投向美国,安全才有保证。如果那样,我们可就真的成了“东郭先生”了。我们不仅需要有现代化的强大国防,而且要认真准备军事上的“杀手锏”,以防“天有不测风云”。

  对我国“韬光养晦”战略,国际上一直都很关注,一般都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两个动向值得注意。

  一是蓄意歪曲,如美国2002年的《中国军力报告》,硬把我国的“韬光养晦”战略说成是“在国际上进行战略欺骗”。这是极个别的。

  二是有误解和习惯性的误判。如美国知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他一再强调,所有大国都是无情的权力追逐者,中国也不例外。如果中国日益强大,也将仿效美国,使用理想主义的辞令来描绘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会像美国一样,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权力。他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和美国的现在行为作这种判断的,正好像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女士所说,“多极化”是一种“竞争理论”,把这个世界搞得痛苦不堪,“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围绕美国这个“一极”转好。他们的看法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历史上,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当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帝国衰落而另一个帝国兴起的时候,后者就必然要向前者挑战,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重新瓜分世界,从而引起对抗和战争。

  但这位先生和女士似乎没有看到,现在时代真的变了,大不一样了。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是不可逆转的时代现象。发展中大国的兴起,性质也不同于历史上某个帝国的兴起。它们要求的不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重新瓜分世界,而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公平和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点已经为大量事实所证明。不仅正在兴起的中国如此,印度、南非和巴西等大国也大体如此。从亚欧会议的成立和实践情况,我们也可看出,很多欧洲发达国家,包括原来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国家,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统一。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也是不可或缺的。

  过分强调“韬光养晦”,消极地理解和执行,容易陷于被动和“无所作为”,甚至在国际上被“边缘化”,或为人所用。这当然是中国外交需要警惕的。过分强调“有所作为”,容易“左”,实际上是自不量力,冲好汉,打头阵,引火烧身。

  固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在国际上“有所作为”的分量也要相应增加,如对贫困国家的援助,有选择地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推动重大国际安全问题的合理解决等。这正是为什么说,我国的“韬光养晦”战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无原则的。但如果“有所作为”太过了,甚至以一种“大国主义心态”处理国际问题,热衷于在国际事务中起“带动”和“领导”作用,热衷于“富人俱乐部”成员地位,事事想冲在前面,那就可能引起本可避免的、不必要的对抗,从而影响乃至破坏“韬光养晦”的大局。这是不合适的。

  邓小平同志在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指示的同时,一再强调,“千万不要当头”,而且说,“头头可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搞霸权主义的名誉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誉也不好。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他还说,即使将来中国强大了,也永远不当头,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我们应该牢牢铭记在心。这些话也是对国际上关心中国事务人士的很好回答。

  什么是“有所作为”,怎样才能“有所作为”

  要真正“有所作为”,首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国际形势总体发展趋势,以及时代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在我看来,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民众普遍渴望和平与发展,渴望国际关系民主化。美国新霸权主义和它当前反恐谋霸的一系列政策行为,与之背道而驰。这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正在形成新世纪的主要矛盾。

  其次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国家,即使国力超强,十个指头也不可能按住十个跳蚤。“有所作为”不能没有重点,不能没有选择。一定要看有关事情的性质及其与我国切身利害关系如何。

  具体说来,目前在国际上,我国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主张“和而不同”,要求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重大国际安全问题;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提出以承认多样性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为主要内容的“APEC方式在上海合作组织提出新安全观,在同东盟关系方面,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实现;在反恐方面,既认真进行国际合作,又同有关国家保持一定距离,提出反恐要标本兼治,不应搞双重标准,不能随便给人扣“恐怖主义”帽子;在周边关系方面,积极奉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方针,等等,都是我国外交争取在力所能及和可行的范围内“有所作为”。而且,这种“有所作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形势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还要加强。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2004年各地防汛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