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车市降价进行到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 20:15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李永钧 中国车市经历了最不平凡的一周。继上海通用跳水后,南北大众首次联手降价,东风雪铁龙迅速跟进,最高降幅均在1万元以上。实际上从5月中旬开始,众汽车制造商就相继卷入价格战,国内车市的大半江山首次齐刷刷融入了降价洪流。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除个别紧俏车型外,基本已进入买方市场。 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市场的汽车价格还会继续降下去,因为其他新兴国家汽车市场的经验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巴西、印度等国家在消费物价指数上升的情况下,汽车价格连续多年保持下降。而在国内,高达30%多的销售利润率(成熟市场为5%左右)、迅速增多的竞争品牌、逐步实现规模效益的生产等等诸多因素,无疑将车价进一步下降预留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预计今年的降幅不会低于2003年。 那么,车市价格战何时才是尽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直观的答案就是与国际市场进行横向比较。 首先,从价格方面看,虽然一再降价,但中国汽车还远远没有降到与国际水平接轨。在日前举行的《美国汽车新闻》中国峰会上,汽车市场研究机构亚洲汽车资源总裁邓凯透露,中国汽车市场利润高得非同寻常,以中级车为例,通用旗下别克品牌轿车在中国单车利润是4000美元,而在美国仅为600美元,两者相差6倍;德国大众帕萨特品牌轿车在中国的单车利润为3000美元,是在美国(600美元)的5倍。 其次,从生产率和设计能力看,我国三大汽车集团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6.5辆整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21.33辆整车。三大汽车集团的设计能力虽达到规模经济的标准,但实际生产能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规模效益的要求。 只要这个差距存在,就存在降价的空间。所以今年降价不断,明年降价的基本趋势也不会改变。 当然,这是有前提的,需要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用2年到3年左右的时间,汽车制造商及供应商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总趋势肯定是品牌竞争引发价格竞争,企业两极分化,大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或者给收购兼并,或者以其他方式与强势企业合作,少量的企业存留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占有大部分的市场。 需要强调的是,降价虽然可能导致汽车厂商的制造利润率相对下降(通过降低成本直接利润率未必明显下降),但降价让消费者受益,也让整个汽车产业受益(增加有效需求的同时,提高了产业生产效率),降价的背后实质上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驱动,因此,政府应继续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降价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