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晋江:爱拼才会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 07:56 经济参考报

  在2003年度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排行中,福建晋江位居第五,但20多年前晋江却是一个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普通县城。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5亿元;1991年,晋江则以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前列,进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2003年,晋江市完成GDP330亿元,财政收入27亿元,成为福建发展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晋江人是怎样演绎这样一段“传奇”的?经济学界一直致力于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免费邮箱升到30兆
解读晋江快速发展的成因,期望能以此对内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产业集群

  晋江人富有冒险精神以及强烈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改革开放后,晋江人的经商能量迸发出来,很快开成小洋货市场,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晋江商人利用“三闲”(闲人、闲房、闲钱)联户办企业,从而出现了“十万销售大军跑全国”的盛况。市场是晋江商品经济发展的摇篮,也是晋江人最好的“老师”,教会了晋江人取胜之道就是走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和运行机制。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晋江构建了地方生产系统。

  所谓“产业集群”一般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

  据晋江市市长杨益民介绍,目前晋江制造业已经比较发达。在晋江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逐渐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转向轻重并举的态势。

  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近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由于这些集群的存在,晋江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强县”等区域品牌,东石、永和、磁灶、深沪、英林等富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被授予“中国伞都”、“中国石材之乡”、“中国建陶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等称号。

  资源和基础的贫弱,迫使晋江从起步阶段就反传统发展路径而行,不是依托当地资源选择产业,而是借助外部资源发展产业,通过市场途径引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来组织商品生产,吸引四面八方的相关资源和要素向这里流动、集聚,在这里整合、加工。

  制鞋行业是晋江最值得骄傲的支柱产业,日前结束的第六届中国(晋江)鞋业博览会上,来自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0多个省市的15000多名业内客商云集其间,客流量达7万多人次,达成合同交易额41.7亿元。博览会上出现了晋江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争奇斗艳的局面。

  晋江鞋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经历从小到大、从传统家庭作坊效仿生产到现代企业发展的艰难创业过程,现已实现了厂房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效益规模化。形成了的四大优势和特色:产业规模优势突出、产业外向特色鲜明、产业技术装备强大、产业配套系列完整。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50多家,其中超亿元企业近30家,产品60%销往国际市场,是中国制鞋的重要基地和国际旅游运动鞋的主要产地。从鞋的配件、鞋楦、鞋底、鞋跟、鞋衬、轻泡、炼胶、吹塑到包装盒等均由专业厂家生产,晋江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一条龙生产协作群体。

  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鞋材市场的发展,晋江陈埭镇鞋材市场闻名全国,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晋江安海制鞋业也迅猛发展,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制革基地和集控区。晋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鞋城”。

  晋江产业集群有一个鲜明的“亮点”,就是拥有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和消费崇尚度的著名品牌。比如,就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而言,鞋业集群拥有“安踏”、“爱乐”、“亚礼得”;服装集群拥有“七匹狼”、“九牧王”、“柒牌”、“SBS”;伞业集群拥有“梅花”;纸品集群拥有“安尔乐”。10个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98个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使晋江成为福建省拥有知名品牌最多的县级市,也从一个侧面集中体现了晋江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品牌提升

  要问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这些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位见证晋江成长的父母官会毫不犹豫地称:“是晋江的品牌提升。”

  的确,晋江的产品在过去曾被叫做“国产小洋货”。所谓“国产小洋货”,就是借助侨乡的地利和灵通的信息,仿照港台和海外产品“照葫芦画瓢”,这在卖方经济背景下和封闭的环境中曾使晋江产品风靡一时。然而,一度顺风顺水的“国产小洋货”,随着买方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逐渐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晋江企业也失去了“国产小洋货”带来的幸福生活。

  这时,很多晋江企业开始为国外的企业搞贴牌生产,同样的一双鞋、同样的品质,贴上外国的商标就身价百倍,而生产者只能赚到微薄的加工利润。不甘寄人篱下的晋江企业家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晋江市政府顺应企业的需要给予政策引导。先后于1995年、1998年和2002年出台了“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并长期不懈地实施下来。

  有人总结,小企业的运作主要依靠企业主的权威和聪明,中企业主要依靠制度和诚信,大企业则仰赖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的人格魅力。龚清概认为,这三个阶段,形象地反映了晋江企业从家庭作坊到中小企业再到产业龙头在管理手段上的变迁。

  从“满天星星”到工业园区,再到城市工业组团,晋江建立起工业制造基地。“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草创阶段对完成资本积累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发展空间窄小、资源利用率低下等等消极因素,成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严重障碍。

  针对这种“满天星星”的状况,1995年,晋江市政府实施了“65规模工程”,起初目标制定比较保守,只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育出5个产值超亿元企业。而实际情况是,到2003年底,超亿元企业已经出现100家,上5000万元的有18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2%。晋江市的大部分财富,正是来源于规模企业。

  晋江市政府现在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扶持出50个营销收入上10亿、30亿乃至50亿元的企业。从晋江的发展速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目前,晋江的许多企业在管理上已经跨越了靠企业主的权威和聪明的阶段,进入靠诚信经营和制度管理的阶段。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文化导向型的企业。比如与美国摩根集团合作,深层次推进企业管理变革的恒安;倡导“安心创业、踏实做人,打造百年品牌”的安踏;奉行“为社会进步多作贡献”的凤竹;“挑战人生,永不回头,突破传统,开拓进取”的七匹狼等等。

  通过努力,如今,晋江人已经摆脱了的产品质量问题的烦恼,现今他们所关心问题是怎样才能把晋江优秀的民族工业品牌更为广泛地推向国际市场,以及如何提升整个晋江区域品牌的内涵和层次。

  政府“催生”

  用龚清概的话说——产业集群,“集”是过程,“群”是结果;“集群”是表面现象,“结网”才是事物本质。产业集群其实更像一张“网”,或者类似于一种生态系统。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这个企业与那个企业,企业主体与支持组织,都按照分工协作的关系彼此组织在这张“网”中,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发挥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抓住“纲”。

  在龚清概眼中,政府对于企业,不是指手划脚、横加干预的“婆婆”,而是把共同利益建立在发展地方经济、承担社会责任基础上的战略伙伴。当然,这必须以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那么,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晋江市政府一贯坚持两个观点:其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政府是服务的主体;其二,只有尊重生产力,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尽管集群的发生往往是自发的,但作为资源配置组织者的政府却可以起到“催生”的作用,尤其是在集群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引导作用更为重要。晋江市政府以“培育主体、营造载体、注入动力,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打响”为中心,致力于研究解决发展后劲和结构调整问题,先后出台了扶持重点企业、鼓励采标创牌、吸纳优秀人才、增强出口能力、引导入园发展、培育产业集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实施制度、技术、管理、市场、组织和文化创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重组资产、上市融资,力促品牌经营与资本运营“双翼齐飞”。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力促晋江制造业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群。

  晋江的制造业,是从家庭作坊、草根工业起步的,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布局走向产业集中、从农村工业走向城市工业的过程。家族式企业制度一度为晋江的经济发展打下半壁江山,但它天然的缺陷为晋江的继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如何突破家族式企业制度的“瓶颈”?

  晋江市政府积极参与家族式企业的体制创新,1998年召开企业制度创新会议,大力倡导企业制度创新,按照《公司法》的规范实行有限责任、法人主体、公司形势。针对家族管理的弊端,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逐步褪去家族管理色彩,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进化”。目前,晋江的登记注册企业绝大多数是按照《公司法》规范建立起来的有限责任公司。

  对于晋江企业自身来说,他们不是简单否定家族式企业,在政府的协助下,他们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进行“扬弃”,力图寻找家族式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契合点。在这方面,晋江的恒安集团有自己的独到做法。在创业初期,恒安就采取了股份制形式,并于1998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多年来一直占领着行业老大的位置。但企业的顺利发展,并没有让董事长许连捷感到兴奋,他担心成功会蒙蔽员工的双眼,以致看不到前方的陷阱。许连捷决定借用外力进行革新。2001年,美国摩根集团入股恒安,同年,又重金聘请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在企业内推行“恒安TCT行动”,用全新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企业改革,此外还开发出公司专用软件,实现了集团企业和所有销售网络联网。作者:葛如辉 谭耕新 林芳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6-25星 级: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李长春出访亚欧四国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卷入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